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镇远单行线时间调整:早8时30分到晚8时30分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05-14 11:51:54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5月13日,镇远县召开副科级以上干部会议,县委书记、人大主任、县长、政协主席等四大班子领导及其他党政领导出席,会议就镇远县为什么要试运行单行线长期化、单行线运行以来收到的成效、产生的问题等,进行了说明、通报、要求。会议决定,镇远县试运行单行线长期化的措施不会变,更不会因为一些杂音而停止。同时,结合试运行十余天收到的民声、民意,将单行线时间由原来的早7时到晚11时调整为早8时30分到晚8时30分,在最大化利用单行线保畅的同时,将单行线对部分人群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镇远设置单行线的背景

  其实,镇远群众对单行线并不陌生,早在2000年,镇远就开始针对节假日实施单行线措施了。多年的经验证明,单行线对于缓解镇远节假日交通拥堵,效果十分明显。在道路长度与面积没有得到增加,而游客却在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单行线措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拥却不堵,虽堵却时间不长,受到当地群众与游客的支持和赞扬。

  那么,针对节假日设置的单行线措施,为什么要长期化呢?群众能忍受3天、7天,能长期忍受吗?这,要从镇远目前的交通安全形势说起。

  镇远县城城关区域面积仅有4.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7.74万人,每平方公里居住着1.8万人。截至2015年4月,镇远县各类机动车保有量是43528辆(经登记注册的),其中,在城区14500辆,其中汽车6500辆(小汽车5600辆)、摩托车(含电动助力车)8000辆;机动车驾驶员保有量为12000人;每百户居民约拥有汽车40辆,摩托车60辆(未包含外地车辆数),可以说,镇远已进入“汽车化社会”。近几年,汽车尤其是小汽车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30%。2015年上半年县汽车新增入户820辆,平均每月205辆;初次申领、增驾机动车驾驶证的人数为3750人,平均每月940人。

  而实际上,在路面行驶、需要纳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车辆和驾驶员远远超过以上数据。“爆炸式”的车流、人流使得镇远几乎时常处在拥堵状态。特别是单行线区域内的西门街、和平街、联合街。短短一条街汇集了汽车货场、医院、银行、学校、菜市场、大型超市以及若干商铺等与民生息息相关城市设施。买菜的、送孩子上下学的、购物的,造成进出该区域的车辆、人流每天都在缓行、拥堵。

  镇远实行单行线小循环的科学依据

  交通拥堵,表象上看是一个交通问题,实际上它转移形成了人、车、路这样一个交通链条。如何组织科学的交通网络,是决定城市道路畅通与否的关键。而单向交通组织,仅仅是解决当前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拥堵问题的手段之一。

  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

  有人会问,通过加强对乱停乱放车辆的管理,能不能治堵?镇远交警给了笔者这样一组数据:2014年的3、4月份,镇远县交警查处违停行为分别是300起、100起,2015年的3、4月份,分别是772起、932起。违法查处力度加大了,但拥堵依然。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南门沟市场前,在实施单行线以前,每天必须有至少2名交警在那里疏导交通,但就在这样的管控下,南门沟在高峰时刻依然拥堵。

  单向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充分利用现有城市道路网络容量的一种经济、有效的交通管制措施。在我们国家,许多县城早已经对适宜开展单行线的道路实施了长期性的单行线交通管控措施,如江苏的如东、浙江的嘉善、广东的五华等。镇远实行单向交通组织是充分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镇远道路交通实际情况推出的一项交通管理举措。实践证明,这是最符合目前道路交通状况的一项管理举措。

  而在实行单行线的同时,镇远交警也通过天网工程监控、加强巡逻、严查违法、加大宣传、增设醒目交通标志标线等一系列措施,多“靶向”治疗城市拥堵顽疾。

  同时,镇远实施单行线缓解拥堵,也是为了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5A级景区奠定基础。(龙冠宇)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镇远县检察院“三个到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下一篇:镇远县发生一起黄磷货车侧翻燃烧事故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