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她是老师,也是另外一个妈……” ——记从江停洞中学化学教师邹学群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9-05-20 10:46:1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5月16日,在一个关键词为“从江”的同学群里,邹学群的名字反复被提及。

  “她是老师,也是我另外一个妈……”

  “大家抽空去看望邹老师吧,医生说她只有5个月了”

  ……

  广州某医院的病床上,微信里反复提到的邹学群,正在看书,她的头发全白了,脸瘦得露出了骨架。

  这位邹学群,是从江停洞中学的化学教师,也曾经是这所学校的校长,2018年,她被查出身患癌症,不得不离开学校。

  这一消息,让她的学生和同事们惊呆了。

  病床上的生日

  在去广州治病之前的一天,记者在从江县城区邹学群老师的兄弟家里,有一次采访交流。



 

  她半躺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本书在读,手机放在身旁。

  “我被查出癌症之后,就躺在家里休息,主要靠读书和亲友们微信聊天打发时间。”邹学群说。

  但据她的儿子说,她好像不是在打发时间,因为不时的还做些笔记,查阅些资料。“虽然病倒了,但是感觉她的心还在课堂上,人还是那样的状态”。

  交流中,记者询问她的年龄,邹学群说,再过几天,就是她的生日了。“不知不觉,她已经53岁了,回想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邹学群是从江县下江镇人,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里兄弟姊妹太多,有五人,她排行老大。

  邹学群的父亲是教师,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她长大后,也走上了从教之路,当然这是后话。

  家里全靠父亲30多元的月工资养活,作为家里的老大,邹学群老早就学会帮父母做事了,是懂事特别早的孩子。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把她送进了学校。这是改变命运之举,邹学群格外的勤奋,一路走来,她都是学习的佼佼者。

  初中毕业后,她考上高中,但只读了一年,就又回去补习初三,全力以赴考中师。

  “当时有两个考虑,第一,家里穷,没钱上大学,考中师可以缩短学时,减轻家里负担。”邹学群说,第二个考虑,就是始终没有忘却当教师的光辉理想。

  1985年,邹学群以全县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榕江师范。毕业后,她被分配在从江高岑小学,开始了执教生涯。

  在教育岗位上奋斗了30多年,邹学群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在高岑小学两年后,她被调到腊俄小学。

  一年后,去凯里学院脱产进修。进修两年,她工作再度调动,进入从江下江中学教书,主教化学,后来还在这里当了两年的副校长。

  2009年8月,邹学群调到停洞中学当校长。几年后,她从领导岗位上走下来,还原成普通教师,安心教学,直到去年因病请假回家。

  虽然自己身患重病,前途暗淡,但是回想自己从教经历,邹学群特别欣慰,她带过的学生近万名,当中有一部分人活跃了在从江各部门、单位,正在为社会作贡献。

  “我的要求不高,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邹学群说。

  与记者交流后的第二天,邹学群就乘坐高铁赶往广州,她的生日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身边只有儿子,但在网络世界,她的学生们都送来了衷心的祝福。

  “感觉特别的幸福,大家天各一方,但是都记得这个日子。”邹学群说,其实,有学生送来了祝福之后,她才想起。

  爱生如子的“邹妈”

  在高岑小学任教时,当地乡亲都把邹学群叫“邹妈”。

  邹学群在高岑任教时,条件十分艰苦,学校距离学生家比较远,为了确保安全,邹学群经常让孩子们在家里吃饭。

  那时,邹学群的工资不高,买不起好肉给孩子们吃,她就专买猪头肉,然后把功夫下在厨艺上,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

  前段时间,有几位学生来看望重病中的邹学群。在聊天时,他们动情的说:毕业后,吃过很多大餐,但是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当年的猪头肉好。



 

  “我们希望邹老师快些好起来,再给我们做猪头肉。”这些学生当中的一位说,大家的心绪都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岁月,因为真情的交融而难以释怀。

  2006年,在下江中学教书的邹学群接手了一个差班。

  这个班的一些学生,专门跟老师对着干。闹到最后,老师们无法了,就只好把他们“请”出了课堂,任其自然。

  邹学群接手后,又把他们请回了教室,而且笑脸相迎。课余时间,她主动与这些差生聊天,除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还给他们讲故事,说笑话,这些学生露出了他们可爱、天真的一面。

  就这样,邹学群走进了这些学生的心里,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也是好朋友。

  后来,他们都听话了,还主动劝另外的同学不要去违反纪律。“只是他们学习基础差,学习上没有太大的提升,很遗憾。”邹学群说。



 

  事还没完!在邹学群40岁生日那天,包括这些差生在内的学生突然出现,他们有的手拿鲜花,有的抱着糖果,还有一人捧着蛋糕,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给邹学群过生日。

  邹学群热泪盈眶。

  邹学群对待学生,就像母亲对待孩子,除了真情呵护,就是为千方百计为他们寻找良好的出路,争取出头的机会。

  以前,下江中学有一位姓杜的学生,很聪明,但有些贪玩。念到初二时,就离开学校了。

  在外闯荡五、六年后,他找到了邹学群,说还是觉得读书有前途,希望邹老师给校长说说,再给他一次读书的机会。

  实事求是的说,邹学群和这位杜同学没有太多的交集,就是认识而已。她要是推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邹学群觉得想读书是好事,决心成全。

  事不宜迟,她马上向校长汇报,校长答应了,安排杜同学从初三读起,而邹学群,是他的化学科任教师。

  后来,这位杜同学考上了高中、大学,现在成了从江县一个部门的领导。

  多年来,这位杜同学一直怀着感恩之心,他常来看望邹学群,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没有邹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邹学群老师有一位叫潘光胜的学生,他家里条件很不好,为了改变命运,拼命读书,但凭他那时的成绩,考师范是很难的。

  这孩子不容易,邹学群决定帮助他。那时,有边师的名额(边师毕业后,一般到边远低地区任教),邹学群认真进行对照,发现潘光胜符合条件,于是她跑到县教育局为其争取,跑了几趟,终于搞定。

  后来,还有这样的“插曲”:潘光胜持黎平师范的录取通知到乡里办户口迁移,但派出所的民警不在家,而他的家太远,返回需要一天的时间。

  回家去了又再来,那得花2天时间,邹学群心疼这位苦孩子,就把他安置到了自己家里住,这一住,就是三天。

  办好户口迁移手续,就到了开学时间,邹学群给潘光胜炒了几个菜装好,然后把他送上了开往黎平的班车。

  在很多人看来,这时的邹学群,更像是潘光胜的亲人。

  清贫的教师

  邹学群是一位有爱的教师,也是一位有爱的校长。

  2009年,根据组织的安排,她出任从江停洞中学校长。那时的停洞中学,情况不容乐观,管理有些混乱,卫生状况堪忧,学生队伍散乱,教师之间也不怎么团结。

  上任之后,邹学群从学校卫生抓起,推动校园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事在教职工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大家觉得邹校长是想做事的人,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学校管理,抓好教师队伍是关键,邹学群通过串门、走访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家庭、工作状态信息以及对于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的做法拉进了校领导与教师的距离,特别是在教师们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被采纳之后,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教师队伍之前存在的不团结等问题也逐步解决。

  在此基础上,邹学群大力倡导开展教学业务探讨的活动,鼓励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写论文,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积极探讨业务的良性循环。



 

  回想起邹学群当校长的那一段,很多老师还有这样的认识:校领导班子办事公道,又富有人情味。

  教师因为评职称而请假,算公假还是私假长时间以来存在争论,邹学群体谅教师的难处,明确像这样的情况,均以公假论处。这一决定,受到了教师们的好评。

  外出学习指标如果分配不好,容易引起教师们的不满。邹学群在这事的处理上,做到了让教师们心服口服。

  只要文件不指定必须由校长“出马”的,邹学群尽量把机会让给下属;如果单次机会还可以争取,她会向主管部门争取更多的名额;而之前已经获得机会了的,原则上不再安排。

  邹学群的“施政方略”让停洞中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她的个人人格魅力也凸显,有老师说:“在邹校长手底下干活,特别受到尊重,有她这样的校长,我们愿意赴汤蹈火。”

  在邹学群身上,人们看到了大爱,看到有如母亲般慈祥的面孔……而她的身上,还有许多看不到的,包括清贫。

  尽管从教的时间不短,但是她一贫如洗,一直买不起住房。熬了很多年,最后东挪西借,在凯里经济开发区买了约70平米的住房一套。

  房子是买了,但装修不起,一直搁置。亲戚们看不下去了,再次借钱给邹学群,这才把房子简装了。

  记者到从江与邹学群老师进行交流采访时,还以为她所在的住房是她自己的,经过询问,才知道那是她弟弟的房屋,她在从江没有任何的房产

  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好校长,却在去年被查出了身患癌症(卵巢癌晚期)。她的同事们惊呆了,有的学生知道消息,哭了,就像失去了亲人。

  截至记者发稿时,邹学群治病花去了20多万元,其中大部分是医保负担,余下的,有借款,也有她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款。

  目前,邹学群正在广州接受治疗。她通过微信告诉记者:面临死亡的威胁,她毫无惧色,唯一的心愿就是还能再上讲台,哪怕一次也好……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建新宅起纠纷邻里反目 及时调解化干戈为玉帛
下一篇:从江34万余元临时救助资金兜起困难群众“底线”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