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发展步伐。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种养植和以银饰、剌绣、芦笙等产业的发展,以银饰、剌绣、银饰、芦笙、茶叶、山野菜等为主的民族旅游产品得到有效开发,年实现产值4亿元。目前,该县有农家乐316户,农家接待床位2029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直接和间接带动3.2万贫困人口脱贫。
(三)农村面貌换然一新和谐发展。雷山坚持把文化旅游开发与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文化家园、创建“八好”村寨等结合起来,昔日“夏不遮雨,冬不御寒”的茅草屋、树皮屋,如今变成独具黔东南古香古色的吊脚楼民居。
(四)基层政权建设得到有效巩固。丹江镇乌东村通过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和茶叶、特色蔬菜种植等项目,去年荣获“国家级生态村”,被命名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评中组部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几点启示
(一)现特显优,冲出“经济洼地”。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发挥比较资源优势,才能努力冲出“经济洼地”。如何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雷山面临的重大课题,雷山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始终不渝地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凝心聚力,构筑精神高地。“穷则思变、不屈不挠、苦干巧干、敢作敢为”的脚尧精神,“创业求好、拼搏求快、创新求精、团结求和”的雷山时代精神,无不体现雷山精神高地所在。围绕“全国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
(三)敢于创新,推动发展动力。创新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雷山坚持先行先试,敢于创新,深度推动文化与旅游、城镇、农业的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建共荣,产生了共生耦合效应。
(四)打组合拳,培育支柱产业。针对资金投入不足,雷山善于打组合拳,整合各项资金,积极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积极运用BT、BOT等模式引导各种资本参与景区景点深度开发。(潘国雄)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