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雷山旅游带动产业兴县 非遗走进课堂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6-19 09:12:12  来源:  

 

  被誉为“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雷山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苗族聚居区,几乎没有工业支撑的国家级贫困县。在乡村贫困面大、可进入条件差、财政投入能力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条件下,县委、政府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战略,深耕苗族文化内涵,积极推行“一业带三产”(旅游业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文化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2011年,雷山接待游客353.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31亿元,同比分别同比增长101.57%和214.39%。

  一、主要做法

  (一)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传承。雷山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最具生命力的产业,截止5月底,雷山接待游客18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94亿元,同比分别同比增长106.83%和310.09%。通过“申遗”加强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保护与开发,苗族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医药、苗年、苗绣、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鼓藏节等11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给予5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积极开展苗族文化进课堂,许多中小学都开设了苗族歌舞、芦笙、银饰锻制等课程,启用苗族舞蹈课间操。

  (二)打造民族品牌,提升文化实力。品牌创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山依托苗族文化资源优势,着重打造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景区、郎德生态博物馆、巴拉河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村寨品牌;打造银饰、刺绣、服饰和芦笙等旅游产品品牌;培育苗岭飞歌、苗族舞蹈等文化品牌;依托苗年、鼓藏节等民族节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民族节庆品牌。

  (三)建立产业园区,实现聚群发展。把建文化园区作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推手,近年雷山重点打造西江旅游产业园区、雷公山蚩尤苗族文化园区和陶尧民族文化展示区,形成三个民族文化廊带:西江至县城22.3公里城镇一体化的民风民俗经济走廊带,巴拉河乡村旅游文化走廊带,雷山融入凯里苗族文化经济走廊带。

  (四)创新激励机制,为发展添活力。县委、政府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建立奖励制度;高标准对农家乐进行规划设计,拨付扶贫资金,进行农家乐建设和改造;从2006年起,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100万元作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贷款贴息,对乡村旅游贡献单位、村民、旅行社等进行奖励。

  二、取得成效

  (一)推动“三化”同步战略实施。在推进“两加一推”战略中,雷山围绕苗族文化抓旅游、做工业、促城镇建设,“苗文化”的裂变张力正成为旅游产业化、特色工业化和民族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雷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看点 出彩头
下一篇:雷山开展“和谐我生活 健康雷山人”活动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