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月,昔日垃圾乱堆、杂物乱放、雨水乱排、步道泥泞的小融村摇身一变;按照村民们家长里短的说法,皆是因为2019年7月初,村里来了一位侗家美女所长,让村里村貌焕发。
杨永妮带领群众打扫垃圾
事必躬亲,以身作则
初到村里,杨永妮与村组干部走村串寨,了解村情;在走访中,她看到小融村坐落于两山之谷,村庄布局整齐,村民群众淳朴勤劳,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侗族村寨;但村里公共区域脏乱,村口垃圾池无人管理,村民随意丢弃垃圾、缺少保护环境和打扫卫生的自觉性等现象引起了她的注意;于是,她在遍访时仔细记录每家每户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和思想认识的不足,寻求解决切入点,做到精准动员、因户施策。
杨永妮带头清理村内公共区域杂物
村寨卫生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是一个村精神面貌的体现,杨永妮充分坚信这一点。一个月的时间里,杨永妮遍访和熟悉了全村88户农户。要彻底改变村庄卫生,提高群众思想认识是关键,杨永妮一次次上门对家庭卫生差的农户作思想工作,动员农户打扫卫生;经常亲自带头组织群众开展公共区域大扫除,并通过上门动员和党员带头相结合的方式,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逐渐提高群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推进卫生整治长效机制。
卫生整治取得一定成效后,杨永妮发现,村里的垃圾都堆在村口垃圾焚烧池周边,无人清理,且焚烧池损毁无人管理,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时常发出恶臭影响群众生活。于是,她通过多举并措,为村里筹资修缮垃圾焚烧池周边的资金,为群众筹集到30个垃圾桶,为垃圾处理提供了解决办法。
村口码头整治前后对比
“以前也开展卫生整治工作,但我们乡下人不讲究卫生。每次从寨头扫到寨尾,回来时发现又变成原来的样子;垃圾池那没有人管,每天都很臭,其实我们也受不了,但没有办法解决。还好杨所长有办法,都给村里解决了,现在群众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卫生整治的氛围很浓郁,村民的精气神也更好了,邻里之间更加和睦,我们工作更好开展了”村支书石战秀激动地说道。
解百姓之困、谋民生之利
在村工作,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要为群众解决实际性问题,为群众民生谋取保障。每年7月至9月,是小融村必逢的汛期。因地理环境和无排水系统的原因,一到汛期,山溪沟的水又大又急,村里40户以上的农房都会被洪水浸泡。杨永妮到村里不久,便遇到了这个问题。在多次遍访农户,开展排水沟路线实地勘察后,杨永妮决定为村里开挖排水沟,彻底解决群众生活的恐慌和负担。她将群众工作和路线设计齐头并进,一边到县级相关部门咨询专业技术人员设计方案、预算经费和预估风险,一边在村里给相关群众做思想工作,拆除开挖排水沟涉及的部分禾仓、猪圈和菜地。
排水沟建设
路是村里经济发展的动脉,一条平稳整洁的路对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群众消费方式有着重大意义。杨永妮在走村串户时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小融村虽然位于国道两侧,但是新村的13户农户步道还是黄泥路,每逢雨后,道路泥泞,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小融村是农田发展村,除外出务工外,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农作,码头路是坑洼不平的黄泥路,在开展码头渡口安全巡查工作时,杨永妮不慎因此摔了一跤,小腿破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疼痛不已;她想到这是群众劳作的必经之路,坑洼不平的路给群众生产生活形成了安全隐患,决不能让群众和她一样因此受伤,这更坚定了她给群众修好路的决心。“当前脱贫攻坚形势如此严峻,这些问题必须得赶紧解决,小融村才能有决战脱贫攻坚战的牢固根基,群众才能稳定脱贫致富”她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刻也不能放松。
杨永妮为群众联系和安排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演出
工作要一件一件开展,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杨永妮扎根在基层一线工作中,稳步求精、稳中求进,在完善各类脱贫攻坚材料之余,她理清思路,有条不紊解决群众问题。排水沟开挖、道路硬化首先要解决物料和人工费;做好经费预算、完善设计方案后,杨永妮通过多方筹资,为村里争取到了中铁五局从江项目部赞助水泥35吨、沙子碎石300方和中国贸促会资助的6万元项目资金。目前小融村排水沟、步道和码头生产道已投入使用,群众对杨永妮纷纷赞不绝口。
“杨妹啊,长得漂亮,人好,心也善良,工作能力还特别强。又会说侗话,亲切没有架子,对我们很耐烦,愿意听我们反映问题,还给我们解决困难,是个好妹子。下雨天,我老人家出门不怕摔倒嘞,我家的路变好了”小融新村石超玉感激地说道。
杨永妮组织爱心人士为群众进行义剪
干群关系如鱼与水,情深不可分割
“保障群众利益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与群众的关系就像鱼与水,任何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任何工作要以保障群众利益为核心,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关心群众的生活,让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杨永妮说。
她一直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理念,把群众当亲人,真正体现了基层干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工作情怀。村里大多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杨永妮为关怀儿童和老人,多次到县城漂亮女人名妆拉赞助,给村里的学生带来了价值5千元的学习文具;为了村里大专生赵妹林安心完成学业,杨永妮为其寻得每学年1万元的助学金,解决赵妹林因贫“惧学”的问题;村里五保户石婢义因无子女照顾,房屋存在透风漏雨,杨永妮知晓这一情况后,多方筹资拉赞助,为石婢义筹资3千元进行房屋改造,让老人住上了“暖心房”;同时,杨永妮充分利用留守妇女剩余劳动力,将劣势变为优势,动员妇女参加“妇女半边天”刺绣技能培训,顺利推荐拔尖绣娘与培训公司签订协议,公司长期购买绣娘绣品,实现妇女在家也能增收的愿望。
杨永妮组织妇女参加刺绣培训
杨永妮除了担任村级所长,还是村里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责任人对群众“望、闻、问、切”的基本要求。为真切了解对象户的生活情况,她隔三差五的前往对象户家里走访和探望。在一次走访中,杨永妮发现,石老朋户家中父亲身患疾病,妻子刚刚历经生产,家里生活举步维艰。又因家里没有厨房,急需进行厨房改造,为了改善石老明户的生活环境,杨永妮借助“三改”契机,个人垫资为石老明购买材料,并亲自陪同石老朋到县城购买瓷砖等材料,为石老明请施工师傅,在改厨工作施工时,她亲自在场指导,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石老明户的改造工作,顺利通过“三改”验收。
小融村绣娘成功与公司签订订单协议
扎根一线,青春无悔
眼下,脱贫攻坚进入决战期,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助群众奔向全面小康,杨永妮夯实小融村脱贫实力,落实所长责任制。为顺利实现小融村2019年拟脱贫7户33人目标,杨永妮积极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攻坚措施要求,积极发展项目,实现产业全覆盖,推动农户就业、组织劳务就业。
在杨永妮的带动下,小融村贫困户针对不同致贫原因落实和发展扶贫产业。截止目前,共计27户获得稻田养鱼项目,26户获得发展资金共计4.5万元发展75亩蔬菜种植项目,5户发展小香鸡养殖项目,实现增收;为进一步实现群众多产业齐发展、同致富,紧抓市场需求,杨永妮还鼓励22户农户积极发展275亩种桑养蚕项目,经过多次与州农业农村局对接后,为群众申请到3万多元的肥料,将于近日发放到农户手中。
杨永妮召开群众大会
为实现脱贫攻坚贫困家庭“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她积极宣传劳务输出政策,组织化输出就业务工24人,实现24户农户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工作不仅在于干部勤勉,更需要群众政策理解通透,为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杨永妮亲力亲为,为群众联系和安排了三场脱贫攻坚政策主题宣传演出……
青年是时代的春风,是时代的雨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革命担当。当代人的使命是积极投身新时代洪流,守初心、担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砥砺奋斗,勇往直前,用奋斗和使命谱写不悔的青春画卷。
现在,小融村内的大路小巷、房前屋后一眼望去看不到垃圾和杂物,路变“畅”了,设施变“硬”了,环境变“好”了,村容变“靓”了,小融村已是水清岸美、风景宜人、民俗浓厚的美丽家园。
道路硬化前后对比
“天生丽质不自弃,性若春水且刚毅。雷厉风行业兴起,巾帼不乏英雄气”。杨永妮用数月时间为你我诠释了脱贫攻坚路上的巾帼雄气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在攻坚克难的路上,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贺欣芝)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