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思南青杠坝 村民要小康 全靠冷朝刚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6-06-28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思南青杠坝,这个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人均收入达到1.18万元

  “村民要小康,全靠冷朝刚”


 

    沿着蜿蜒的盘山路而行,翻过一座山巅,眼前渐渐开阔起来:一条条水泥路穿村而过,一幢幢新建的楼房整齐漂亮,农家小院整洁干净,一幅富村山居图镶嵌在环山怀抱中。这是10多年前思南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是的,这正是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

  曾经的青杠坝就是贫穷的“代名词”,它地势偏远、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均收入不足700元。“青杠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坝,红苕拌着酸菜下”两句顺口溜,是当时青杠坝的真实写照。但如今的青杠坝却焕然一新,有思南“小康第一村”之称。嬗变的能量源于哪里? “村民要小康,全靠冷朝刚。”这句顺口溜给出了答案。冷朝刚是青杠坝村党支部书记,正是这个现年52岁的农家汉子,带领村民不等不靠,通过12年的奋斗,用双手把青杠坝村建成为思南县首个文明富裕村。2014年,青杠坝村人均收入达到11800元,村级集体资产达到了300多万元。

  村里“首富”当上支书,“大家富才是富”

  青杠坝村位于思南县塘头镇东北方向,距集镇所在地7公里。

  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困扰,青杠坝村民们为了讨一份口粮,90%以上的村民选择了到小煤窑挖煤,冷朝刚也不例外。1978年,刚满 15岁的冷朝刚被迫放弃学业,成了挖煤工中的一员。“那年月,我们一大早下井挖煤,到了晚上才出来。”冷朝刚回忆说,因此,青杠坝人给外界印象不大好,身材消瘦,还一身的灰尘和煤渣,日子过得寒酸穷困。很多村民因为挖煤患有尘肺病,咳嗽、胸痛;有10多人因为事故离去……

  多年煤窑生涯,冷朝刚也患上了尘肺病,身体逐渐消瘦,日子似乎越来越难。“出路在哪里?”生活的重担让冷朝刚发出了疑问。冷朝刚决定自主创业,1993年,他用挖煤攒下的钱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1998年,他自凑资金购买了一辆农用车,做起了收购粮食的生意。几年下来,冷朝刚成了村里的 “首富”。

  冷朝刚富起来了,但是他没有忘记还在贫困线上辛苦挣扎的乡亲们。“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冷朝刚开始为全村发展谋划起来。正当冷朝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时,他顶着妻子和亲戚朋友们的压力,做出了一个决定:参加村干部竞选。2000年,冷朝刚全票当选为青杠坝村主任。

  冷朝刚刚一上任,就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为了找到一条适合青杠坝村的发展路子,冷朝刚白天上山下坡实地考察,晚上走组串户了解民意,结合本村实际,冷朝刚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带领乡亲们种辣椒。但万事开头难,有的村民质问冷朝刚:“辣椒又不是粮食,只是做菜时的配料,能卖到钱吗?”“一定能卖到钱,有了钱就可以买粮食了。”冷朝刚肯定地回答。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冷朝刚挨家挨户地作解释,并带头种起了辣椒,还与乡亲们签订每斤辣椒1元的收购协议。但由于当年的辣椒丰产,辣椒市场价格低廉,冷朝刚仍然按照每斤1元的价格收购大家种出来的辣椒,这一年,冷朝刚损失近10万元。

  这次失利,冷朝刚并没有灰心。2001年,冷朝刚在自家的3亩地里搞大蒜、西瓜、辣椒轮作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尝到甜头的冷朝刚,2002年动员6个党员组长一起投资办起了20亩大蒜、西瓜、辣椒、种植试验基地,通过精耕细作,科学管理,亩年收入达到了4000元。“要想乡亲们有心服口服,有致富的动力,就必须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冷朝刚说,只有看到收益了,乡亲们才会跟着干。

  2003年,冷朝刚当选为青杠坝村党支部书记,青杠坝村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带领全村乡亲一起奔小康

  很快,渴望脱贫的乡亲们,看到了冷朝刚等人闯出来的这条致富路,大家的热情被冷朝刚点燃了,他们也开始跟着冷朝刚干了起来。

  为把全村都带起来,解决乡亲们前期投资问题。2003年,冷朝刚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贷款2万余元为乡亲们购大蒜、西瓜、辣椒种子,发给大伙种植,全村共种植了250多亩的大蒜、西瓜、辣椒。很多村民不懂技术,冷朝刚组织村支两委经常到田里土里去查看,一家一家地通知群众除草、施肥、打药。在他的帮助下,全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了600多元。

  “我身体残疾,不便于发展蛋鸡养殖,就是靠2亩地轮作大蒜、辣椒、西瓜,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1.5万余元,日子过得很殷实。”村民罗福权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农产品多了,销售必须跟上,必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抱团发展。冷朝刚积极引导村民以土地和现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山农合作社,社员每年从合作社分到红利。经冷朝刚多方奔走,青杠坝村与大商贩签订了购销合同。

  销路不愁,收入有了保障,村民们发家致富的愿望更为迫切。乘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东风,冷朝刚引导村民在山上栽种了300亩的中华寿桃、柑桔、梨子等经果林,现在青杠坝村一年四季都是瓜果飘香。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办起了养殖场。

  在上海、浙江等地打工16年后,2012年初,在冷朝刚的劝说下,50岁的王应富回家了。随后,王应富在冷朝刚的帮助下,他开始筹备资金办养殖场。2012年,王应富饲养了2000多只蛋鸡,家庭年收入超过5万元,成了村里有名的富裕户。王应富说,现在他的养殖场共有6000多只蛋鸡,年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在外面打工辛苦一年,也就赚两三万元,现在回村搞养殖比在外面轻松多了。”王应富说,“我今天能过上幸福生活,全靠冷支书帮扶,他是我们家的恩人。”

  但冷朝刚并没有陶醉的功劳簿上,他的眼光放得更远了。冷朝刚结合村里遍地石旮旯和喀斯特地貌造成工程性缺水的实际,提出了山上建生态果园、山腰建农家乐园、山下建蔬菜田园的“三园”发展思路,建成以大蒜、辣椒、西瓜产业为主的种植园区,以蛋鸡为主的养殖园区,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园区。 经10余年苦心经营,截至目前,青杠坝村共种植了大蒜300亩、西瓜200亩、辣椒300亩;冬桃、李子、密柚等经果林500多亩;建立了50亩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发展集体经济;发展了蜈蚣养殖场5家;修建了占地面积30亩以辣椒、大蒜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一个,建设桶装水加工厂一个,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00元,成为思南县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乡亲们富起来了,他却成了“负翁”

  村民们富裕了,冷朝刚却成了名副其实的“负翁”。家里欠债十多万元,住的还是十多年前盖的小平房。小平房里显得有些破旧,没有装修,摆在桌子一台旧电视看起来更像是古董,没有像样的家具。这样的小平房,和周围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比起来,多少有些寒酸。

  “现在,村民们修起了小洋楼、开起了小轿车、用上了液晶电视、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等。”村民冷朝虎说,“他家的房子是我们村最差的,家具是最旧的,生活也是最简朴的,我们都劝他把房子修一修,家具换一换,但他说等村里的事情都办好了,再考虑家里的事。”

  这些年,冷朝刚抛下了家里所有的生意,一心扑在青杠坝村的发展上。提起这事,妻子田儒翠眼圈就红了。

  在田儒翠眼中,冷朝刚经常是忘了自家去帮助别家,家里的事情都是田儒翠一个人在做。“那时我一个人既要下地干活路,又要照顾小孩,还要养4头大肥猪,也是满肚子委屈。但看着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也不忍心。”田儒翠说,“有时候,我也劝他别干了,可他不搭理。我过后想想,人的一生也就短短几十年,做点好事又何妨?” 然而,长期的劳累,冷朝刚实在撑不住了,他病倒了。2009年4月的一天,冷朝刚当年挖煤时落下的尘肺病复发,他昏倒在工作岗位。在贵阳做完手术后,冷朝刚昏迷了一天一夜。苏醒后,他抓住村主任赵晓虎的手就问道:“村里怎么样?有没有去田间地头看看?”赵晓虎说:“他就是这样拼死拼活地为大家,才坚定了我跟着他干的信心。”

  今年办六件实事,人均收入力争达1.3万元

  青杠坝村发展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怎么花这笔钱?村主任赵晓虎回忆说,“开会时,冷支书说,这些钱是给大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是村干部的。”

  据介绍,青杠坝村每年把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拿出来,致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已修建了2000多米的产业路。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建设通村油路5.5公里,硬化通组公路4.5公里,硬化入户便道8公里,完成建设自来水管道10000多米,修建200立方米以上水池3口,修建面积达20亩的 “回归园”公墓区,新建1个村级接待站。

  “人均收入力争突破1.3万元。”这是冷朝刚今年的目标。此外,30户旧房及危房拆房复耕、种植250亩四季常青型精品水果、打造民族休闲广场、第三期安置房建设、修建规模达1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建设农产品加工厂,这六件实事,成了青杠坝村支两委今年的任务。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冷朝刚2007年被评为“贵州省青年十佳人物”;2010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0年被铜仁地委表彰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省委表彰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2015年4月,冷朝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面对这些殊荣,冷朝刚却说,“这些我都不在乎,最令我感到内疚的是没有时间去陪孩子,生病住院的母亲不能亲自照顾,但我从没后悔过,也没时间去后悔,我的心中想到的是青杠坝的发展,群众富了,家里人都能理解。”“不图钱,不图官,你图个啥?”有媒体记者这样问道。“我是青杠坝的儿子,生我养我是这片土地,育我润我是这里的山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把它变个样!”冷朝刚的回答简单而质朴。(多彩贵州网—贵州商报)

责任编辑:吴春缘【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