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中华文化: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8·19重要讲话精神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3-09-27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共同价值、和谐理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价值观源泉,也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中断、割裂和变异过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生生不息、朝气蓬勃的中华文化体系,不仅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壮大开辟了精神家园、丰富了精神追求,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互动发展。习近平同志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本文以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共同价值、和谐理念三大核心内容为切入点,简要论述其对促进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作用。

  家国情怀

  是民族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以身许国、精忠报国、“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家国情怀,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的伟大民族精神。历史上,中华民族先贤留下了无数壮怀激烈、感人至深的爱国事迹和壮丽诗篇,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从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到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以及近现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无数英雄志士的爱国事迹,无不体现着中华儿女热爱祖国、舍生取义、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成为促进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宝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种家国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核心价值准则,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压迫的拼搏精神和不断学习、不断创造的进取精神,不仅在和平发展时期能够激励人们奋勇向前、创造美好生活,更能够在民族危难和亡国灭种的生死考验之际,激励人民起来进行反侵略反压迫斗争,发出时代最强音。正如《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所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真是震撼人心,令人热血沸腾,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和自豪,能够在紧要关头唤起和鼓舞全体中华儿女,能够极大地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树立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必胜信念,万众一心为祖国而战。因此,以家国情怀为标志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必然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之源,是我们享受中华文化精神滋养的重要资源宝库。

  共同价值

  是民族发展壮大的重大贡献

  一种优秀文化不仅应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气派,更应当体现出世界意义,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乃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架起平等友善和谐的文化桥梁,实现互惠共赢。从世界范围看,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观念具备了这种价值。

  据学者研究,“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其本义是爱人、推己及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人是光明磊落的正直忠勇之士,而不是巧言令色的溜须拍马之徒。

  义作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含义是威仪、适宜、公平、正义等。义是评判人们行为的基本价值准则,所谓“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以仁为遵循标准,合乎仁则为义,否则就是不义。如孟子所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礼是人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秩序与规则。儒家认为礼是立国的根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起着“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作用。礼也是仁的外在表现,所谓“内仁外礼”,“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只要人人遵守礼,就可以“礼达而分定”,国家便可长治久安;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会出现悖逆行为,“礼不行则上下昏”,国家就难以治理了。

  智的含义是聪明智慧、明智理智、明辨是非。儒家认为,智与仁关系密切,是实现仁的重要前提和途径,并将智、仁、勇并称为人生“三达德”,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是个人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礼仪、认识世界的基础,人们之所以能守仁遵礼重义,前提在于通过智对仁、礼、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掌握。

  信的本义是诚实守信,所谓“言必信、行必果”。儒家要求人们在行为准则上做到“主忠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认为“敬事而信”是贤者应有的美德,将诚信当作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同时,“民无信不立”,信也是“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立政之本”。

  不可讳言,“仁义礼智信”是我国封建宗法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其主要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服务的,如“三纲五常”、“爱有等差”,以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封建纲常名教的影响也同时存在。但笔者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观念形态的东西,只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全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而且可以成为世界文明准则。如仁者爱人、执政为民,公平正义、遵纪守法,职业道德、文明礼仪,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等。毫无疑问,进行这些方面的文化滋养,并将其融化于物质文化生产和社会建设之中,形成文化标志和品牌效应,对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重要价值,将是古老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和谐理念

  是民族发展壮大的必然归宿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表述不尽相同,但一致认同和谐理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西方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以武力征服为特征的霸权文化,无论是中世纪的宗教战争、资本主义早期的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还是帝国主义时期的侵略战争和资源瓜分,乃至于当今时代的海湾战争,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双重标准的强权政治等等,都赤裸裸地体现出西方霸权文化的征服特征。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奴役和瓜分,更让中国人民认识了西方霸权文化的本质。对此,一些正直的西方学者也是认同的,如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就严厉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掠夺、侵略、好战的本性,赞赏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中庸”、“仁义礼智信”和孝道等。美国和西方国家大力宣扬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精神,并将其作为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在全世界推行,实际上也是以双重标准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的霸权文化逻辑。

  相反,中华文化则始终推崇“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主张“贵和尚中”、“和而不同”,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甚至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充满了和的观念,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夫妻和美”等等。有学者依据考古发掘资料研究证明,中国和文化的原初观念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即孕育而成。从和的字源来看,表现为夏商周三代的音乐之和、饮食之和、礼乐之和,逐步延伸为以后的“居中至和”、“天人合一”、“阴阳中和”等基本观念。

  可以说,和的观念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至今都一以贯之。例如,中国古代的朝廷对外交往,强调“协和万邦”、“和衷共济”,追求“万国咸宁”、“天下太平”;奉行中外一视同仁,对外国使臣的进贡往往回赠价值数倍之礼。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还率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与国之间友好相处确立了典范,成为国际公认的基本原则。又例如,中国古代发明了火药、指南针,中国人将火药用于年节喜庆和婚丧嫁娶,而火药传到西方后则被用于侵略战争和屠杀殖民地人民;中国人将指南针用于航海贸易和对外友好交往,明朝郑和奉朝廷之命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舰队,7次下西洋到达非洲,据说还绕过好望角直抵美洲,传播的是中外友谊和商贸交流佳话,而不是像欧洲殖民者发现新大陆后对印第安人的肆意屠杀和野蛮掠夺。

  如今,一些嫉妒中国强大的西方国家以及觊觎中国领土领海主权的国家大肆鼓吹所谓“中国威胁论”,真是罔顾历史事实,缺乏文化常识,也是西方霸权文化在新形势下的拙劣表演。对此,我们既要坚持“和为贵”、“和而不同”、“与邻为善”、“以德为邻”的宗旨,又要做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实际准备,使和谐达到完美境界。

责任编辑:陈合敏【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