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按习惯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谓「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为人们所重视到了唐代,才逐渐被人们重视,因为皇宫里传出了一个有关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传说。
据《唐逸史》记载: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自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见闻》中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尽是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他们,这是有关月饼初见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已有「荷叶」,「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苏东坡曾称赞月饼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酥油,饴是饴糖。
到了明朝,祭月之风甚行。明世宗还派官员大兴土木修建了夕月坛,即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这是专门宫朝廷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亲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余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时,中秋还在大内禁宫中举行祭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