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战旗报】月亮山下子弟兵(三)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3-06-2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2009年5月,10余天的大雨让从江县城蔬菜断供。当地群众言谈中对毗邻的广西三江县人颇为不满:“他们真懒,下点雨就不来卖菜了。”

  刚上任的谢晓波不解,一问方知,从江民众从不种蔬菜,县城的蔬菜都是广西人拉过来卖的。再一打听,原来当地还有一种传说:500年前,从江苗侗先民与共饮一江水的广西壮族先民打过一仗,约定败方不准打猎捕鱼。最后,失败的壮族先民只能种田种菜贴补家用,而从江的苗侗先民则以打猎捕鱼为傲。

  “自己守着满目青山沃土却不种菜,怎能怪别人?”谢晓波立即带队进村入寨,挨家挨户宣传种菜。一个月过去,谢晓波掉了5斤肉,崇尚“饭养身、歌养心”的苗侗群众却无动于衷,他们说:“山上多的是野菜,用不着种蔬菜。”

  颓丧之际,本地职工一句话点醒了人武部领导:“不会对歌,在村寨开展不了工作。”由此,一项“学民族歌曲、交民族朋友”的活动在挫折中展开。

  当年10月,谢部长再次带队到一个侗寨动员群众种菜。人武部干部职工自编的侗歌《小蔬菜圆了发财梦》一唱,30多个村民主动请求到人武部学习蔬菜种植。一句“对面叫得应,见面走一天”,道破了从江交通之难。一句“三伏不下雨,流泪当油吃”,说出了从江干旱之痛。

  原昆明军区画家曹延路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他奉命到从江宣传吴兴春先进事迹,从贵阳到从江足足走了半个多月。到从江后恰逢大旱,又足足一个多月没有洗过澡。

  路与水,一直是从江基础建设的瓶颈。《从江县志》记载,贵州最后通公路的县是从江,最后通公路的乡也在从江。从江亦为贵州工程性缺水最严重地区之一——21个乡镇93个村寨靠“天”吃水。

  1958年,从江县贯洞区几个月滴雨未落,群众望天盼水。

  群众的干渴和田地的干旱刺痛着人武部官兵的心。吴兴春主动请命,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进入传说有巨蟒出没的山洞,在山洞深处找到了水源。次日,他组织民兵开山筑渠,引水浇田……贯洞的百亩粮仓保住了,一首新的侗族民歌也在当地传唱:“天要龙王不下雨,大军领咱龙宫去,借出水来种田地,从此侗家有香米。”

  55年过去,那股泉水如今还在灌溉着侗乡的千亩良田。

  上世纪80年代初,人武部2名干部身背雷管、炸药,来到不通公路、离县城120多公里的加鸠乡,组织民兵和群众一干就是3个月,打出3口水井。

  在那个欢庆通水的狂欢夜里,一位年轻人拉着一名干部的手真诚地说:“你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们实在没有什么报答的,今晚就把我妻子交给你,让她侍候你吧!”

  那位干部吓得连忙拒绝,然后给乡亲们讲起了毛主席在瑞金沙洲坝为群众挖“红井”的故事……第二天一早,乡亲们便请人在水井边写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标语,也从此把这些水井称为

  “红井”、“甜井”。

  时光如箭,2010年7月,大旱再袭从江,停洞镇新寨村100多户苗族村民断水半月。停洞镇武装部部长伍永仲向人武部报告:停洞镇新寨村村民因为用水打了起来。

  部长谢晓波连忙带着送水队伍来到新寨村,给村民分水,调解纷争。事后了解,这个苗寨太偏远,人畜饮水全靠肩挑手提从山下运来,谁家办喜事,一担水就是最好的礼物。

  “脱掉一身皮,也要让村民喝上自来水。”一声号令,人武部召集百余名民兵自带帐篷、方便面和矿泉水,冒着超过35℃的高温,苦干30余天,在海拔落差近400米的陡峭石岩间建起四级泵站和5个蓄水池,将水引到家家户户,结束了新寨村370多年翻山越岭挑水吃的历史。村民唱起苗歌赞道:“神仙都做不到的事,亲人解放军做到了……”

  水难找,路更难通。

  2002年4月,修建光辉乡公路的任务被人武部“抢”到手。勘察地形时他们发现,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20多座落差近500米的陡峭大山和3条奔腾咆哮的山溪……修路的难度超出想象。

  已经离休的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吴兴春知情后,特意到从江给人武部干部职工和民兵打气:“在那个没有机械化设备的年代,我们付出累死21匹马、打坏321根钢钎的代价,终于在月亮山中修通了一条路……”

  “为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伴着数百苗族同胞激奋的芦笙乐曲,部长、政委各带一队人马,开始了艰难的筑路之战。

  路窄车难行,整车拆散人背进;坡陡路难开,绳索拴腰再开挖;水急桥难架,两岸拉船卸石方……鏖战数月,公路终于修通。县乡两级领导带着车队一路检查路况,数次发问:他们是怎样把路修过来的?

  公路通车那天,村里82岁的老奶奶杨革猫拄着拐杖坚持要在路上走一走,她说:“没有共产党派来的解放军,我这辈子恐怕再也走不出这大山了。”

  何止修路和挖掘水井,半个多世纪以来,发挥兵力优势支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人武部为人民服务的主要着力点之一。翻开《从江县2012年年鉴》,当中记载的每一项重点工程,都能找到人武部的影子:

  ——洛贯开发区建设,人武部组织民兵投工投劳上万人次;

  ——都柳江整治工程,人武部组织民兵清理垃圾过百吨;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人武部组织民兵改造危房1364间;

  ……

  “当年的校场武状元,变成了如今的商海女强人……”上世纪90年代初,一条消息在从江县不胫而走。

  当年闻名全国的侗族女民兵英模、武装干事梁松美,在人武部支持下回乡种植椪柑,成了全村首富。不仅如此,她还带领全村广种椪柑,走南闯北为椪柑外销找市场,带出了一个富裕村。他们种植的椪柑被农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获曼谷中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时间过去20年。

  2013年元旦过后,停洞镇架里村民兵连连长徐毅的30亩太子参全部售完,收入过百万。按照苗族风俗,他专程买了两坛好酒,准备到人武部答谢。同村的另外103户太子参种植户得知后,纷纷买酒备肉,主动要求同往。因为,这个往年年收入不足300万元的村子,去年收入超过了1600万元。

  而这,在两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在外打工一个月挣2000元的徐毅,根本不知道太子参为何物,更别说怎样去种植。

  “是人武部给了我们致富的种子。”2010年9月,从江县人武部在后山开出7亩梯田,作为民兵科学种植养殖示范基地,举办首期民兵科学种植养殖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徐毅第一次看到了太子参。培训结束后,“穷怕了”的徐毅主动请人武部帮助,在自家山坡上试种了3亩太子参,当年就创收10多万元。

  在徐毅带动下,全村建起400亩太子参种植基地,次年40多户村民户均年收、入超过20万元。

  “为了建好这个示范基地,我还专门向县委争取到一个名额,到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科学种植呢!”说起示范基地的脱贫效应,部长谢晓波如数家珍——

  一直在外打工的加进村民兵黄勇,前年从人武部借了20对野鸡进行生态野鸡养殖,目前存栏野鸡多达4000只,年收入12万元,创立了“龙凤鸡”野鸡礼品品牌。

  引东村民兵杨光平到人武部学习养殖香猪技术,在家里搞起香猪生态养殖场,现在每年收入近20万元。关雄村村民在民兵连长杨再华带动下,开荒种植朝天椒350亩,每户年增收4000余元。

  ……

  示范基地点燃的是脱贫之火,照亮的是整个致富之道。

  从江县县长张广渊介绍,近两年来,县人武部对6000余名民兵进行科学种植养殖培训,带动1万余户群众脱贫致富,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1亿元以上。他说:“从江虽然现在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但相继获得的‘中国香猪之乡’、‘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等殊荣,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可喜前景,人武部在这件事上功不可没。”

  世代生活在月亮大山的苗、侗等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苗、侗同胞都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解放军挖井为了咱,苗族同胞铭记恩情……”“架里有了水,要谢共产党;架里有了参,要谢解放军……”从江县文化馆的同志作过统计,几十年来,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创作了1000余首山歌,表达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感激之情。

  人武部为他们挖了井,他们要唱;为他们修了路、种了田,哪怕做了一点点事,他们都要即兴咏歌致谢。这不,就连人武部大力推动的党建扶贫,也被编进了歌词。

  近年来,从江县人武部根据贵州省军区统一部署,发挥部队特有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建设优势和作风纪律优势,开展了以“抓党务骨干培养、抓党建制度机制落实、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为主要内容的党建扶贫工作。

  “这样有效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挖掘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是农村真正的长治久安之举。”从江县委副书记杨军对这一活动十分肯定。(李通斌 徐成 李奇松 傅文豪)

责任编辑:王宏燕【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