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战旗报】月亮山下子弟兵(一)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3-06-2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贵州从江,是黔东南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岜沙苗寨居住着中国依法持枪的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占里侗寨的乡亲有着自觉控制生育的超前意识,其祖传秘方“换花草”能让一对夫妇生育一男一女,多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增冲侗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13层鼓楼,“登”上了国家邮政部发行的邮票……这些传奇与故事,被当地群众自豪地传诵。

  与这些传奇和故事一起被从江群众口口相传的,还有1951年以来驻扎在这里的唯一一支部队——从江县人民武装部。

  半个多世纪了,流经从江县城的都柳江水日夜向东。这个最初由贺龙元帅麾下第18兵团62军186师554团部分干部组成的人武部,干部走了一批又一批,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从江县19个少数民族的30余万群众始终把他们看作是党和人民军队在苗乡侗寨的形象代言人。

  奔流不息的都柳江水见证——

  这是一段军队服务人民的无悔历程

  2012年12月22日,一个普通的周末,薄雾笼罩的从江县城迎来又一缕晨曦。

  “一、二、三、四……”一大早,一阵响亮的呼号声照例在都柳江畔响起,打破了小城的宁静。

  “不用问,那是解放军在出操!”正在江边晨练的苗族老人李老欧微微一笑,和记者聊了起来:

  “我今年70岁,从小住在这附近。打记事起,就每天听着解放军出操的呼号声……

  “解放军刚到从江时,人很多。后来大军走了,留下一个团。再后来人越来越少,就剩七八个人,我们都舍不得啊……

  “就这么几个人,后来又加上职工、民兵,几十个人天天出操、跑步,精神着嘞,跟当年大军一个样……

  “他们虽然人少,可是队形整齐、呼号声震天,看着舒服、听着提气,我们一天不见、不听还不习惯了嘞……”

  老人话语朴实,却不时得到周围群众的附和。

  “一、二、三、四……”这一简单的队列呼号喊过了62年。它充满力量,喊出了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它又很柔情,让从江人民感到心底踏实、温暖。

  这种踏实和温暖,来自从江人民1930年以来对人民军队的一贯认识,更来自1951年以来从江县人武部一代代官兵的坚守。1930年4月,张云逸等率领百色起义后组建的红七军来到从江。

  听闻有军队经过苗寨,此前长期被军阀、恶霸、土匪欺压掠夺,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的苗族群众吓得躲进了山林深处,但仍窥视着山下情况。

  看到红军一路秋毫无犯,苗族群众心中打起了问号。“怎么他们和以前的军队不一样?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一些胆大的青年下山想探个究竟。

  “老乡不用怕,我们是共产党的军队,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在红军官兵的热情介绍和动员下,乡亲们将信将疑地下了山。

  一进寨子,看到红军官兵正帮助家家户户打水扫地、喂猪喂牛,红军医生不但为患病卧床的村民治病,还把身上的大衣、干粮送给他们……乡亲们感动了,杀猪宰羊犒劳红军将士。盛情难却,红军官兵收了礼,却一分不少地付了款,对损坏的东西全部照价赔偿。

  红军转战他方,乡亲们实在舍不得,拉住红军首长的手说:“我们苗人的祖先是蚩尤的第三个儿子,被黄帝和炎帝联军打败后被迫迁徙到此,从那时起就没有人对我们这么好过……”

  这是世居于此的从江群众第一次接触到一支新型的军队,一支始终将人民利益举过头顶的军队。从此,他们便与这支军队结下不解之缘。

  1949年秋,西南大地烽烟滚滚、战马啸啸,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四野38军在奔袭湘、黔、桂边境地区的国民党军后,于11月17日解放了从江。

  解放军开仓放粮,分发给饥寒交迫的各族人民。“红军回来喽……”岁月抹不掉从江各族人民对红军的追思,他们奔走相告。

  1950年8月至12月,一野186师奉命从川西进入黔东南剿匪,收复了一度被土匪占领的从江、黎平县城,于12月26日建立从江县人民政府,554团副政委张天担任县长,县直机关各科室和所属1个镇22个乡政府主要领导也由该团干部担任。

  “毛主席派来了吴兴春。”这是记者在从江县采访听到最多的话。在少数民族群众心里,“毛主席”代表了共产党,“吴兴春”代表了解放军。他们说:“感谢毛主席为我们派来了吴兴春这样的好干部!”

  1952年,剿匪部队21岁的干部吴兴春,奉命来到从江县从事武装工作。

  由于长期的封闭和军阀地主的欺压,从江县少数民族群众对外来人有着本能的猜疑和戒备。虽然感谢解放军赶走了欺压他们的人,但他们仍然排斥这个想要走进自己生活的外来人。

  怎么办?

  吴兴春每天天亮就挎上手枪、扛着农具上山,帮助群众收割、砍柴、挖芒芭,傍晚回寨帮助群众舂米、挑水、喂猪,和群众一起吃野菜野果,喝山泉水,睡破竹屋,盖“秧被”。他不懂苗语、侗语,就向老人、妇女、小孩学习,十遍百遍不厌其烦。

  通过接触,群众的心渐渐向吴兴春靠近。一位侗族老人凑到他身边说:“佧吴(老吴),我看你为人很好,是和我们一样的劳动人,可是……你能不能不穿军装呢?”

  吴兴春笑了笑,心想:国民党军队把坏事做尽,所以群众不喜欢穿军装的人。我穿着人民军队的军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正可以扩大人民军队的影响吗?

  从那时起,吴兴春便做出种种努力,让兄弟民族的人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和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的军队。

  结婚后,吴兴春把妻子从安徽老家带到从江县山区,在那里安了新家,决心在交通隔绝的深山小寨里干一辈子。

  一次,吴兴春到苗寨开展工作,遇上群众杀牛宰猪祭寨。“你不能进寨,这个时候外人进寨,就是不祥,我们会遭灾的!”吴兴春尊重苗家习俗,在寨外一直等到深夜祭寨活动结束,自己却全身沾满露水成了“落汤鸡”。

  1959年冬天,吴兴春忍着寒冷,把自己的一件上衣脱下送给侗族老人石胜林御寒。几年过去,石老汉临终时一再嘱咐老伴,要用“佧吴”送的那件汉族衣服做寿衣,不穿侗族衣服入殓。

  就这样,吴兴春靠自己的真诚走进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心里。他付出的点点滴滴,让群众看到了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本色。

  一次吴兴春生病,群众争相去看望他,见他吃的是野菜,感动得泪流满面。石沙掉大娘跑回家里,把仅有的几枚鸡蛋煮熟后送到吴兴春面前,一再嘱咐:“崽啊,赶紧吃吧,你累倒了老天爷要怪罪我们呀!”

  1958年,吴兴春作为英模被选为国庆观礼代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3年7月,他的事迹登上了《解放军报》头版头条。1964年3月21日,总政治部发出向吴兴春学习的通知。总参谋长罗瑞卿还写文章赞扬他是“雷锋式的英雄,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好干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榜样”。(李通斌 徐成 李奇松 傅文豪)

责任编辑:王宏燕【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