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贵州,春意盎然——3月摄于余庆县大乌江镇
中央对贵州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是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贵州代表团成为媒体聚焦的新闻富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唯一一场由省区市召开的专场记者会上,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面对上百家媒体、近300位记者,围绕“欠发达地区如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详细阐释了贵州同步小康的思路路径和决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国梦”的深情阐释,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豪迈热情和坚定决心。“中国梦”是一个国家的共同期待和共同努力。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就是通过4000万贵州儿女的激情奋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年3月7日,李克强总理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审议时指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十分紧迫。如果缺失了贵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完整。贵州山川秀美、人民勤劳、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只要挖掘潜力、发挥特色,自己更加勤奋努力,国家加大支持力度,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央对贵州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是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贵州代表团成为媒体聚焦的新闻富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唯一一场由省区市召开的专场记者会上,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面对上百家媒体、近300位记者,围绕“欠发达地区如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题,详细阐释了贵州同步小康的思路路径和决策部署——
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走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后发赶超之路,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提速转型、后发赶超,千方百计做大总量、做优结构。着力构筑“六大体系”,大力推进“5个100工程”重点发展平台建设,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坚持高扬“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点燃贵州干部群众的激情与自信,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切实树立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
坚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之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把社保作为民生之依,把稳定作为民生之盾,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同步小康自我加压
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2012年召开的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把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有目标,有指标——自抬门槛,自加压力。
在全面同步小康创建工作中,结合省情,我省提出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
“三个不能代替”,即不以省的全面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全面小康,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老百姓直观感受的“三个不能代替”,通过同步小康创建,切实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增加,民生得到改善,人们感受到巨变。
“三个核心指标”,即到2020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按照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贵州省有农村贫困人口上千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三成以上。面对差距,贵州唯有自我加压、奋力追赶。
核心指标的目标值是以县为单位设定的最低标准,对发展困难县来说是一个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标准。省委、省政府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以干事创业的实绩造福于民,全身心投入到同步小康创建的工作中。
有路径,有步骤——壮大县域经济,培育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对我省而言,以县为单位推进全面小康,是符合时代要求和体现贵州特色的路径选择。
我省县与县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据初步测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县与最低的县相差40多个百分点。2013年1月12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据各县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分类分期有序推进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活动,“抓两头带中间”,鼓励发展先进县率先达小康,支持发展中等县尽快达小康,帮助发展困难县如期达小康。通过省直管县试点、“撤乡建镇”、“撤镇改办”等探索实践完善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县域功能和发展活力。
从2013年起至2020年,我省将对88个县进行监测考评,每年发布各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监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