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十一月,是丰收的季节。11月19日,贵州省
雷山县16万苗族同胞载歌载舞与四方宾朋共贺丰收,欢度苗年,以绚丽多姿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表达决胜脱贫攻坚的无比喜悦。
“苗年”是苗家人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节日,也是集庆祝收获、祭祀祖宗、感恩天地等寓意为一体的隆重节日。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也是一个敬祖崇宗、敬畏自然的民族。农历十月是一年中农耕稻作的结束,田土中所产的果实均已收获归家入仓,苗族同胞视果实的收获是祖宗的护佑和天地神灵的恩赐所得,于是苗族选于农历十月上中旬的卯日过苗年。
从2000年开始,
雷山连续举办苗年文化活动至今,连续举办了20届,雷山苗年已成为该县的一张烫金文化名片,已成为推动该县文化、旅游、经济三丰收的助推器。2008年,苗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大巡游,依然是展示苗族文化的重头戏。
非遗大巡游是每年雷山苗年中最受观众喜爱的活动之一,上万名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在县城主干道上列阵展示,将苗族服饰、刺绣、银饰、织锦等多项非遗文化展现无遗,向外界展示多彩雷山、文化雷山。
今年的非遗大巡游与往年由县城上游往下游行进不同,改为从县城下游的铜鼓广场往上游行进,在木鼓广场进行开幕式并表演五个文艺节目,结束后继续巡游至县城上游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蝴蝶广场上欢跳团结舞。
非遗大巡游是苗年文化大杂烩,其最大的优势是有足够大的空间和距离,让参与巡游的苗族同胞可以尽情展示,她不是简单的行走,而是在行进的过程中将自己绚丽的服饰和独特的舞蹈以演艺的形式展现出来,向大街两旁的观众展示出满满的幸福和自信。
今年的开幕式调整到非遗大巡游行进至木鼓广场时进行,《鼓乐飞扬》《铜鼓舞》《高排芦笙舞》等一批经典苗族舞蹈和歌曲均在开幕式上演,吸睛十足。
最后非遗大巡游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城南小镇的蝴蝶广场以团结舞盛大结束,寓意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县人民正迎来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
盛装长桌宴,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又一形式。
吃,可以简单,更可以隆重。在雷山过苗年,你必须见证最隆重的吃法,那就是盛装长桌宴。
以往我们看到的苗家千人长桌宴要么是当地便装,要么是村民和游客五彩的服饰,今年的苗年长桌宴,一改往日风格,正要奔小康的雷山苗族群众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喜气洋洋穿起至少上万元到无价之宝的十几代盛装亮相长桌宴,银光闪闪的服饰,再配上苗家美食、歌舞、高山流水,展示出苗族同胞决胜脱贫攻坚满满的获得感。
2014年来,雷山坚持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号工程”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当头炮来抓,共投入资金13亿元,在县城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搬迁4451户17983人。搬迁群众入住后,着力把工作重心转向后续扶持工作,加快健全完善“五个体系”,实现搬迁群众“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
助力脱贫攻坚,是今年雷山苗年的突出主题。
除了举行非遗大巡游,举办传统芦笙、苗歌、银饰比赛等传统非遗项目和自行车赛、半程马拉松赛等竞技项目外,“助农振兴·万名粤商援黔”公益行活动是今年雷山苗年的另一亮点,主要是组织广东省优秀企业家在雷山举办粤黔两地企业家对话高峰
论坛暨雷山县产业招商推介会;组织网红主播开展直播带货,助力黔货出山;举办第二届公益高峰
论坛,爱心企业家认领生态茶园;举办美丽无界红毯秀暨中华好太太总决赛等活动组成。
此外,苗年期间,水电村排卡寨、脚雄村、大固鲁村、平寨村、鸡鸠村等五个苗寨还举行千名姑妈回娘家活动,以组织参观乡村建设新变化;召开座谈会为村寨脱贫攻坚建言献策;组织村寨消防安全、应急救援培训;开展传统民族歌舞汇演等形式展示近年来雷山通过脱贫攻坚各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雷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州要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始终坚持“四个不摘”,精准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拓展了脱贫成果,顺利通过了脱贫攻坚普查大考,为按时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圆满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好两个宝贝,着力创建全域旅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雷山是中国历史上苗族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被誉为“苗疆圣地”。拥有苗年、苗族芦笙舞、苗医药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有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有蚩尤魂系的家园——陶尧;有铜鼓舞的发源地——掌坳;有天下短裙苗第一寨——新桥;有织锦的故乡,中裙苗聚居地——甘益;有别具一格的百鸟衣苗寨——也蒙,有巧夺天工的银饰锻造技艺“银三角”美誉的——控拜、麻料、乌高银匠村,有保持着以杉木壳盖顶的百年吊脚楼群陡寨,全县三百多座苗寨古村落依山而建,形成了雷山苗族区域多姿多彩的文化,使雷山成为“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贵州十大最有影响力风景名胜区”、“中国苗族银饰之乡”,成为享誉世界的苗族文化展示中心!
良好的生态,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雷山一把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钥匙。丰富多彩的资源,孕育着雷山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雷山顺势而为,以打造全国旅游名县为目标,全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旅游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助推器”。2014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长26.1%,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2.15%。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当地群众吃上山地乡村旅游饭。
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劲发展,辐射和带动全县农民发展茶叶、小黄牛、黑毛猪、中药材、林下鸡等特色产业发展。茶叶种植面积由先前的7万亩迅猛发展到16.24万亩,实现了雷山人均一亩茶,去年雷山农民可支配收入中茶叶就占去三分之一。
坐山出道,用文探路,借智掘金。雷山县委、政府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用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聚力汇智打造国内外知名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以此为方向标,推动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走产城景融合,农文旅一体化的“一业带三产”发展新路径,力争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中共雷山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