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固本乡高舟村是一个坐落于青山界脚下半山腰的少数民族村寨,共有126户553人,人均耕地面积0.8亩,总林地面积3100亩,属于典型的田少地贫深度贫困村,为盘活农业经济,壮大林业经济,锦屏县疾控中心联合高舟村委多次召开群众大会集思广益探寻致富真经,走出一条以药材种植为主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康养产业”路。日前,吴茱萸花团锦簇秋收有望,林下基地村民干劲十足,产业硬化道路机器轰鸣,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正在描绘。
“高舟村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17年党支部就着手协调50亩土地种植前胡,虽然第一次尝试收效甚微,但还是撼动了村民只种稻谷和玉米的信念,经过不断的摸索,耐心的开导,村民纷纷愿意调整产业结构,出让荒田、旱地400余亩,杉木林2000亩。”高舟村脱贫攻坚前沿指挥部指挥长石秦璋沾沾自喜地介绍道。
三车并排的5条产业路,顺着跌宕起伏的青翠群峰,延伸至错落有致的梯田,散开在层层叠叠的青杉林下,构成了山脉的营养输送带,为村民铺开希望之路,托举致富之行。
“祖祖辈辈攀爬于田间地头,播稻谷种红薯土豆,一年到头忙个不停,吃得饱不饱还得靠天,这次路修通了,产业结构有力调整了,村民只要肯干,一月工钱就够一年吃粮,去年全村劳务费就发了20.5万元,惠及全村126户,鼓起了村民‘钱袋子’,大家完全有能力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高舟村党支部书记杨通化挤满皱纹的眼角高高上扬。
“干了一辈子农活,就数这会最宽心,每天基地务工领80元工钱,自家的20亩林地每年有600元租金,青杉林下也被收拾得亮堂省了造林,杉木也有药材的好肥料供养蹭蹭往上长。”近古稀之年的龙爱连扬起锄头笑眯眯地说道。
据悉,高舟村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围绕县“五大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准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并围绕以高舟村为中心的“南河-高舟-控俄”中药材产业带,种植吴茱萸400亩其间套种一枝黄花200亩,拟林下种植淫羊藿1500亩、黄精500亩,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模式,实行党支部示范带动,公司保底价收购,农户多形式入股分红,构建“127”利益衔接机制,拓宽增收渠道助农增收脱贫。(刘宗梅、姜青青)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