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该县天星乡的千亩林下黄精种植示范基地,三三两两的农户正戴着口罩,在林地里穿梭,忙着割除杂草、荆棘等,为林下黄精种植做准备。
“来这里清山80块钱一天,现在国家政策好,让我们在疫情期间在家也有事情做。”天星乡天星村村民尚腊英高兴地说。
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天星乡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药”特色产业,打造林下经济产业生态圈,将绿水青山置换成“绿色银行”。“我们对来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的人员一一进行筛查,确认无发热症状,才允许进入清山的队伍,并对清山人员一律配发口罩,上工之前测量体温。”天星乡党委书记杨启杭说,所有务工人员都必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分散做工,下班后还要分别测量体温,确保务工人员身体健康安全。
不与粮食争良田,不与林木争林地。黄精,又名“老虎姜”“爪子参”,特性喜阴、耐寒、怕干旱,尤其喜欢在阴湿气候条件下生长。针对这一特点,该县充分利用林中土壤腐殖质层深厚、雾气多、湿度条件好等生长环境,精心选址、合理套种,让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正在基地务工的天星乡天星村村民王长林告诉笔者,发展黄精产业,把山上的杂木都清除后,有利于林里野生茶树的生长,不仅有效盘活了林下资源,增加了林下经济效益,还为老百姓开辟了一条绿色致富路,“现在在林下种植老虎姜,我们的茶树也长起来了,我们来这里干活也有工钱,这对我们老百姓大有好处”。
据了解,岑巩县规划的“林+药”种植项目,主要是以黄精种植为主,规划面积为10000亩。目前开工建设的是3000亩林下黄精种植示范点,主要是分布在思旸500亩、大有500亩、天星1000亩、水尾1000亩,项目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以全产业链高效化促产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的实施主体是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劳力做清山、种植等前期工作,由润达公司来进行管理,所有的管理费用由润达公司支付;市场则通过招商引资,从杭州建德市引进了一个中药材种植协会进来,整个种植过程的技术指导是由他们全权负责,种出来后由他们以市场保底价格进行收购。岑巩县林业局局长陈孝章说。
据了解,“林+药”项目启动以来,平均每天可带动30余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繁忙时节可达80余人。产业见效益后,可利益联接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余户。
“项目实施模式为2:8投入,4:6分成,即合作社成员投入项目总资金的20%,合作社入股成员利润分红40%,县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项目总资金的80%,合作社利润分红60%。项目完成后,经验收,项目基地交由润达公司管理 ,项目期限20年。利益联结模式为1-5年润达公司每年支付项目总投资的5%固化分红给乡镇用于利益联结贫困户,6-20年润达公司每年支付项目总投资的8%给乡镇用于利益联结贫困户。”陈孝章说。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岑巩县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为出发点,依托该县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 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促农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来抓,提高了林地产出的同时,也实现了“绿、富、美”兼得的全新生态农业模式,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陈敏、杨艺)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