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雷山县“文化搬迁”助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9-12-19 16:34:1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12月17日,笔者从雷山县政府获悉,近年来,在雷山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县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工作目标,聚焦民族文化和群众“乡愁”,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人搬文化”模式,推动实现了文化“搬进来”,群众得实惠,搬迁群众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坚持科学布局,精心规划特色小镇。按照“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的发展思路,坚持“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高水准编制《雷山县易地扶贫搬迁选址规划》《雷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布局规划》,对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目标、空间结构、开发时序等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交通优势明显,环境优美、视野宽阔、空气新鲜,实现“宜居”“宜游”,吸引搬迁群众“自愿搬”。

  突出民族元素,打造和谐宜居环境。为确保搬迁群众有文化归属感,搬迁安置小区从风貌设计到环境打造最大限度地体现搬出地民族文化特色,牛王寨和羊排安置小区分别以苗族“牛文化”和“蝴蝶妈妈”为主题,建设有斗牛场、牛头休闲广场、蝴蝶广场、苗族游方长廊、苗族特色凉亭、苗族芦笙场,苗族文化一条街等,建筑物上搭配有苗族斜屋面、美人靠、苗族窗花、翘脚小青瓦等,最大程度的把苗族文化展现出来,让搬迁群众不忘“乡愁”,找到归属感,亲近感。

  聚焦群众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民族节庆活动是苗家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每逢鼓臧节、苗年节、芦笙节、吃新节等民族节日,通过在安置小区举办和搬迁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民族活动,并在活动期间临时搭建摆摊点,免费提供给安置小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既增进了从各乡镇而来的搬迁户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近年来,各安置小区成功举办苗族“三月三”情歌节、苗族爬坡节、杨梅节及芦笙舞比赛、斗鸟、斗牛、千人长桌宴等苗族特色活动,吸引了县内外一大批游客前去参与,小区群众通过摆摊经营获得不少收入。多姿多次的民族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生活,让搬迁群众乐在其中并稳定住下来,有效杜绝了“返老宅”现象。目前,雷山县已组建移民民族歌舞队伍12支300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8场(次),开展苗歌、山歌、芦笙舞等培训10场。此外,为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子女就学、就医、出行等所需,小区配套建设有小学、幼儿园、警务室、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平价超市、棋牌娱乐室、图书室、就业培训中心、篮球场、地下停车场、公交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搬迁群众的城市生活质量和娱乐文化情操。

  挖掘文化潜力,推动群众就业增收。为切实增强搬迁户的针对性就业保障措施,进一步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将安置小区配套建设的商业门面,优先让搬迁群众经营,三年内搬迁群众可免费享受门面“0租金”政策,90%的门面经营户为小区内的搬迁户,主要经营苗族刺绣、苗族工艺制作、苗族银饰、苗族土特产等特色旅游产品。同时,采取优惠措施引进部分苗族刺绣、苗族银饰制作等“非遗”传承人领办民族特色企业,开办“扶贫车间”,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切实做到“楼上住人楼下就业”。目前,雷山县围绕特色民族产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对搬迁户群众开展银饰、刺绣等就业培训6期,累计开展培训147期4518人,引进以纺织、刺绣、银饰制作、手工编织、食品加工等为主体的扶贫车间10余家,就地解决移民群众就业500多人,共实现就业4166户7653人,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就业率100%。(张希才)

责任编辑:叶敏【收藏】
上一篇:雷山交警大队迎接州级文明单位检查验收(图)
下一篇:雷山市监:规范旅游服务广告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