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说黎平故事 述黎平梦 颂黎平精神——“黎平大舞台”文化零距离的全民文化盛宴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1-07 15:14:14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说黎平故事、述黎平梦、颂黎平精神。黎平县“黎平大舞台”全面激活、提升了城乡老百姓文化生活水平,探索出一条“政府投入小、社会影响大、百姓广参与、群众得实惠”的文化惠民新路子。

  “黎平大舞台,侗乡达人的舞台!”黎平翘街红军文化广场1000个座位免费为入场的老百姓坐满,5000人的观众早已围得水泄不通。所有观众都兴奋地挥舞着手拍,与台上的演员们一同高呼这句黎平人耳熟能详的广告语。


黎平大舞台

  一年来,黎平县委宣传部充分发挥景区资源优势,精心策划,以“中国梦·黎平魂”为主题,着力创新打造了“黎平大舞台”这个公益性、群众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黎平大舞台”为龙头和枢纽,通过建立“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百姓参与、媒体互动”长效机制,全面带动提升了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切实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引领社会风尚。

  “黎平大舞台”铺就老百姓的“星光大道 ”

  “多亏了这个舞台啊!要不然,平常老百姓一辈子哪里有机会能上大舞台,让我们农民也有了当明星的机会,大家伙都觉得这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了!”贡院社区文艺爱好者龙涛高兴地说。

  “黎平大舞台”推出以来,每周一期,至今共演出15场,参加演出的群众演员达3000多人次,年纪最大的70岁,最小的4岁;现场观众10万余人次,通过电视、网络视频和新兴媒体观看演出的群众和中外游客达500多万人次,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老百姓的星光大道”。

  “黎平大舞台”建立了可持续投入和发展的运作机制

  “黎平大舞台”每场演出经费约10000元,迄今共演出15场,支出超过20万元。要维持“黎平大舞台”可持续发展,“吃饭财政”拨出的经费远远不够。为此,黎平县委宣传部建立了市场运作机制撬动社会投资。由本县文化产业公司牵头承办,同时整合黎平县属电视、网络等传统和新兴媒体,与“黎平大舞台”和老百姓紧密互动,由此吸引了各路商家、企事业单位纷纷投资,借助“黎平大舞台”的品牌效应树立自身形象。通过创新机制,有力引导社会支持,破解了这一文化惠民的难题。

  “黎平大舞台”产生“三高”效应,即群众的高关注度、高参与度和高满意度。针对一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存在群众不关心、主办单位“一头热”的现象,“黎平大舞台”实施两大举措吸引群众的眼球。

  一是让老百姓当舞台“明星”,老百姓演、老百姓看、老百姓评、老百姓乐。从自愿报名的单位和个人中选拔才艺突出的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有绝技、绝招、绝活的民间奇人,邀请各级先进人物、媒体关注人物、农村致富能手,中外游客等上台表演。此外,还以群众网络投票的方式,在黎平外宣网站《侗乡网》开设投票专档,对喜爱的节目开展 “侗乡达人”年度评选,对群众投票高的节目和参与投票的观众给予重奖,2013年底,共兑现奖金和实物奖共计30.25万元,通过网络投票,空前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了黎平在全国的影响力。

  “黎平大舞台”推动群众文化品质从“广场文化”向“剧场文化”转型升级

  针对社区、乡村、企业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存在四处分散、水平低、规模小、覆盖面窄等问题,该县以“黎平大舞台”带动群众文化品质从较低层次的“广场文化”向“剧场文化”转型升级。一是为“百姓大舞台”开辟了专业演出剧院。二是每场演出节目都由县委宣传部与文艺工作者共同策划、筛选,并将全县政策法规、理论宣讲、文明创建、民生工程、文化产业的宣传等融入其中,群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每场演出都辐射侗族同胞们的精神,传递着正能量,形成了百花齐放、雅俗共赏的局面。三是利用县文联各协会组织,开展各项艺术创作活动,着力培养来自社区、企业、乡村等基层的文艺爱好者,提搞了舞台的表演水平。正如侗族青年小伙石青说:“没有‘黎平大舞台’,就没有我自信的登上海东方卫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

  “通过‘黎平大舞台’的文化和社会品牌效应,将娱乐与宣教交融,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了宣传文化思想建设的“双升”,让全县人民感受到一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凌平说。(吴兴文 杨秀尧)

责任编辑:杨萌【收藏】
上一篇:45颗红手印——黎平县高鸟村驻村干部陈品玉的帮扶情结
下一篇:黎平县人民法院荣获“全省优秀法院”荣誉称号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