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暑假“帮助别人,成长自己”,你准备好了吗? 黔东南周县长喊你一起“为爱黔行”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0-06-18 06:37:25  来源:每日商报  

  今年暑假,每日商报推出“为爱黔行”主题公益采访活动,邀请杭城中小学生一起前往贵州黔东南,采访、扶贫、助学、敬老。仔细看过这次活动行程的人都知道,我们去的地方是黔东南的黎平县。在那里,杭州扶贫干部周国江已工作两年多,现在担任黎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

  届时,他也会与小记者面对面交流扶贫话题。对于本次“为爱黔行”活动,周国江表示,非常欢迎杭城中小朋友能趁着暑期参与其中, 体会不同于城市的生活,一起去帮助他人,成长自己!

  生态套种 教育基金 采访与体验贫困县里的帮扶之路

  因受区域、道路、语言等方面的限制,黎平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全县有14.2万贫困人口。2018年4月,周国江到黎平县后,与其他扶贫干部一起,推动落实下城区、黎平县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举措,通过解决群众就业、发展当地产业、进行教育医疗帮扶等一系列手段,助力黎平县于今年3月正式宣告退出贫困县序列。

  “发展产业,主要是把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做起来,在加工环节补短板,同时与外界进行产销对接。”周国江说,如扶持当地的特色酸汤产业、在当地“稻鱼”养殖上做加法、帮助当地茶叶、油茶、中药材产业集约化发展等。

  以“稻鱼”养殖法为例,此前,当地只在稻田里养鱼,通过生态改变后,在稻田里加入牛蛙养殖,除了让传统的牛蛙养殖变得绿色健康外,更让当地农户每亩稻田创收超过万元,从而脱贫致富。

  在教育方面,专门针对偏远民族村寨女孩,设立“山凤凰”关爱基金。

  “因受传统思想等方面的限制,当地的女孩在义务教育阶段后升学率不高。”在谈到为何要特地设立这一教育基金时,周国江颇为感慨。他提到,当地有个拥有1671人口的村子,只有1个女孩子是在读的高中生。

  针对类似的17个村寨,奖励基金设立后,但凡村里有女孩子初中毕业,就能拿到3000元的奖励,若能读到高中与大学,则分别奖励5000元和8000元,且县里会张贴喜报,敲锣打鼓地将喜报和奖励送到女孩子家中。

  所有这些帮扶的项目,小记者们都能通过采访与体验,进行具体的了解。

  一对一助学 关爱留守老人

  献上一份爱心 一起完成梦想

  深山里的本里侗寨,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活动中,小记者们将会到本里小学,感受乡村小学的学习环境,一起升国旗、玩耍、做游戏,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小学运动会。

  当地的孩子,也会邀请小记者们去家里做客,体验他们的生活环境与上学之路。同时,小记者们也会向山村孩子赠送爱心书包。此外,还将共同完成 “我的梦想”主题长卷,共同描述自己心中的“梦想”。

  除了留守儿童,侗寨里还有一群老人,他们儿女都在外打工,成为留守老人,有些身带残疾,有些伤病满身,对他们来说,人生晚年,最希望能有儿孙常伴膝下。小记者们也将化身爱心天使,去到留守老人家里,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收拾家里,动手为老人做一顿爱心饺子、聊聊家常,让他们感受一份别样的温暖。

  学唱大歌 搭建鼓楼模型

  感受当地侗族文化与生态

  虽曾是全国重点级贫困县,但黎平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那里,留存着98个传统的古村落,生活着13个民族,如侗族、苗族、水族、瑶族等。其中侗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0%,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因此,黎平县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诸如侗族大歌、侗族鼓楼、侗族花桥等侗族文化,至今都被保留与传承。2018年春晚的其中一个分会场,就是在黎平县的侗寨。在这次的活动中,小记者们都有机会体验当地的文化,如学唱侗族大歌、搭建侗族鼓楼模型等。

  从生态上而言,黎平县是两江(长江与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72.72%,气候比较多样,雨水也比较多。据周国江介绍,相比杭州的夏天,黎平县会凉快很多,尤其是晚上,空调基本没用武之地。

  此外,黎平县还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有着红色文化。“明朝永乐年间,朝廷在黎平县建府,府城至今保留很多古迹。长征时,黎平县是红军进入贵州后所到的第一个县城,并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黎平会议,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周国江说。(商报记者 严斐)
 

责任编辑:吴如贵【收藏】
上一篇:黎平:稻苗青青鱼入田 人民增收笑开颜
下一篇:黎平县平架村:一手抓产业发展 一手抓琵琶歌传承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