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全力巩固和推进全国文明县城侧记
近日,雷山县委督察室、县文明办对在县城乱停乱放车辆的部门负责人进行了通报,这是雷山县出台《“四项”即整脏治乱“、“满意在雷山”、“全国文明县城”巩固、“全国卫生县城”创建“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和《干部作风告诫问责制度》文件措施后,动真格巩固和推进全国文明县城的一个缩影。
雷山县十年如一日,坚持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与经济社会同布署、同考核、同检查,去年获得全省综合考核第二名,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文明县城”,今年一、二季度考核在全省依然领跑各县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贵州省十大最具影响力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和谐贵州建设十佳县市”、“中国最美的小城” 等荣誉称号,文化软实力得到不断提高,努力构筑雷山精神高地,提升苗族同胞面貌精气神,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好发展。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14.2%;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6.6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5%;财政总收入完成1.5亿元,是2006年的4.6倍,年均增长3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亿元,是2006年的8.9倍,年均增长54.9%;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3%。截止八月,该县共接待游客333.74万人次,同比增长20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98亿元,同比增长289.71%。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雷山人民知道“全国文明县城”这张国字号的名片得来容易,巩固却很难,是压力,更是动力。该县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两大战略,围绕“全国旅游名县”目标,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旅”魅力新雷山,走出一条具有雷山特色的科学后发赶超之路。当下,雷山正朝着“城市建设特色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功能多元化、城市服务人性化、城乡推动一体化”方向迈进。
以文塑城,文城互动发展。该县在文明创新活动中,十分注重苗族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把文化元素传承在有形的建筑物上,把文化精髓体现在无形的节庆载体中,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让苗族文化之脉永续传承下去。十年来投入资金10.5亿元,高标准完成了民族文化体育中心、苗族银饰刺绣创意中心、县城污水处理厂、木鼓广场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了县城特色餐饮一条街、临水酒吧、茶吧等项目建设,新增县城规划区面积达20个平方公里。
光有县城之美,没有乡村之美,那是不完美,只有城乡一体美,那才是和谐之美。该县高度重视城乡文明创建的互动,把创新“八好村寨”与文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城乡结合部的民族村寨基本形成“自然生态好、家居环境好、基础设施好、服务设施好、产业发展好、村民素质好,社会治安好、村级班子好”的良好格局。
金秋的九月,漫步在城郊结合部的村寨,笔直干净的水泥路通到农户家门口,一栋栋具有黔东南民居特色的吊脚楼映衬青山绿水间,金灿灿沉淀淀的金秋梨环绕农家庭院,香飘四溢的农家乐星罗棋布公路延线,网上冲浪不再是新鲜事,……犹如一幅幅清明上河图点辍在古苗疆走廊。
“吃的是农家菜,喝的是山泉水,出门开小桥车,生意在网上完成。”丹江镇水电村龙头山庄老板张世才掰起手指一样一样比,哪一样都不比城里差!(潘国雄)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