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雷山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模式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0-11-03 14:19:2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近年来,贵州省雷山县努力探索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模式,坚定不移地走百姓富生态美的旅游发展新路子,旅游业发展迅速,被列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获得“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等荣誉,西江苗寨被评为“世界十大乡村旅游度假胜地”和“中国十大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近几年来,全县接待游客年均增长31.39%,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4.5%,乡村旅游业带动3.3万余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坚持规划为先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品味。按照“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和“多规合一”理念,高水准编制了《全域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全面推进大西江苗寨群文化旅游扶贫带、环雷公山生态旅游扶贫带和大塘极贫镇旅游扶贫带规划建设,把全县68个国家传统村落和100多个苗寨串联起来,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处处是景、四季可游。全县现有4A级景区2个,4星级标准酒店4家,精品民宿、农家乐450余家,可接待游客的床位数13000多张,停车位8000余个,30户以上通组公路实现水泥硬化全覆盖。
 
       坚持文化为魂加强活态保护传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设立西江苗族博物馆、雷山县银饰刺绣博物馆等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工作。建成一批银饰刺绣、蜡染等活态展示点,组建了西江艺术团、南猛芦笙舞、掌坳铜鼓舞等歌舞表演队,每年举办苗年、吃新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文化展示形式更加丰富,先后挖掘打造了《铜鼓舞》《南猛芦笙舞》等民族歌舞,成功推出全国第一部苗族山水村落实景演出《西江盛典》精品剧目,全县从事民族文化展示活动群众达到3000余人。此外,建成了“蝴蝶妈妈的世界”等一批非遗扶贫工坊,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600余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雷山被列为全国首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排在全省前列。
 

 
       坚持扶贫为重突出辐射带动发展,创新旅游扶贫模式。2007年西江苗寨只接待游客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800万元。2019年购买门票人数达403.47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0亿元。西江各类市场主体由2007年的50余户增加到现在的1100余户,增长了19倍多。目前,西江苗寨千万元户超过10户,百万元户超过100户,十万元户超过1000户。在西江,98%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今年7月恢复跨省旅游后,西江旅游业恢复迅速,7-9月旅游人次恢复到去年同期70%。今年“双节”黄金周期间,在限制入园人数情况下,西江接待量只比去年少1万多人。在西江的带动下,郎德、大塘等村寨旅游发展加快,西江苗寨被列入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西江模式”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建立旅游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西江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取18%设立民族文化保护和奖励基金发放给西江村民,1400余户6000多群众直接受益,户均累计分红超过了10万元。郎德景区每月拿出10万元用于每天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动,村合作社采取“记工分”方式按劳分配,带动867人实现稳定增收。建立贫困户优先就业机制,目前在景区就业的贫困户达到1800余人。围绕旅游业发展需求,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雷山实现农民人均1.5亩茶、半亩药、半亩菜(菌),带动了2.3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坚持统筹为要整合社会资源治贫,助推乡村旅游扶贫。充分利用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纪监委、杭州市上城区等各级单位帮扶雷山为契机,统筹整合资源要素帮助发展乡村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友成企业家基金会捐赠2400万元在西江镇龙塘村打造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吉利控股集团捐赠2000万元建成茶旅体验庄园,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1200万元在丹江镇白岩村实施“百美村宿”项目,网易严选投资1000万元在西江苗寨建设“严选·雷山”文化馆,获得了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表彰。社会帮扶的旅游扶贫项目带动3600余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张海学 张希才)
 
责任编辑:杨慧梅【收藏】
上一篇:心系贫困群众 用心助力脱贫--记雷山县望丰乡乌的村驻村干部龙跃
下一篇:雷山:柳排村致富不“难”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