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时下,雨水滋润花草香,万物复苏禾苗壮。行走在
锦屏县启蒙镇婆侗大地的田间地头,旋耕机轰鸣声演奏的春耕“交响乐”不绝于耳,泥土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阡陌田畴间,农民修整土地、运送肥料、搭棚育苗、引水灌溉,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落实春耕生产技术措施……热火朝天的场景勾画出一幅“人勤春来早,春耕农事忙”的和谐美丽画卷。
2月27日,
锦屏县启蒙镇巨寨村大球盖菇基地热闹非凡。基地的大球盖菇现已进入采摘销售旺季,在家闲散劳动力戴上口罩、穿上雨鞋、走出家门,俯下身子,撸起袖子,深入田间地头采摘球盖菇。基地不远处公路旁,几名工人戴着口罩,正忙着给新摘的大球盖菇分拣、装筐、外运。“我们的大球盖菇供不应求呢,尤其是春节防疫期间,为保证各大超市、商城供应不断,每天都有大货车来基地运货。”正将一筐筐带着香气的大球盖菇搬上车的杨光辉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55岁的杨光辉是启蒙镇巨寨村的一名贫困户,他的儿子上小学,一家三口一直靠务农为生。经过精准识别,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夫妇俩作为扶贫对象进入基地务工,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基地就建在家门口,地里的活也不耽误!现在我老伴也在基地做事,注水、装袋、摘菇,只要有事就做,一年下来也有1万多元。”杨光辉开心地和记者算起了一笔帐,加上蘑菇扶贫产业的分红,全家收入接近5万元,“安心多了,不愁吃穿,今年孩子的学费也有了。”言语中,记者能感受到精准扶贫给他一家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另一边,和村庄的严防死守不同的是,基地里暖意融融。一行行排列整齐大球盖菌基,一阵阵菌香扑面而来,一茬茬圆圆的菌菇正探出“小脑袋”,长势喜人。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范梅祝的心里也热腾腾、暖洋洋的,“我这段时间在这儿打零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而且就在村里面,很安全。按计件的采摘方式,一天工钱大概在80元左右,我非常知足了。”忙着采摘蘑菇的她告诉记者,春节过后的她本想出去沿海打工,但由于疫情原因出行不便,一直在家呆着,如今在家门口就业,工资还不低,便选择在家务工了。50岁的付金玉接过话茬:“是呀,像我这样年纪大又没文化,现在不出村就能找到一份工作,自力更生摘掉贫困的‘帽子’,不要太满意了!”对新的一年新的生活付金玉充满希望,干劲十足。
据了解,该村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通过科学有序地引导企业复工复产,村民投身春耕生产,做到疫情防控与产业就业两手抓,与脱贫攻坚两推进,与农业生产两不误。
这两天,复工后的大球盖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每天订单不断,线上订购的顾客络绎不绝,看着一箱箱准备装车送货的大球盖菇,带领大家忙活的基地负责人、村支部书记杨春云别提多高兴了。“目前我们种植的大球盖菇240多亩,除了周边城市产品还通过电商远销北上广等地,带动30多名贫困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650户2201名贫困人口从基地获得了分红。”基地负责人杨春云说。
回去的路上,记者回头再一次看向基地,那一排排大球盖菇菌基俨然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承载着无数贫困户的希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杨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