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岑巩:摆好“菌棒子” 鼓起“钱袋子”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0-10-09 14:17:11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挖这种细的泥土盖在菌棒上才可以,只盖五公分厚就可以了,这些荆棘、木棒都清理一下,不要偷懒。”

  金秋十月,菌菇飘香。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的林下食用菌基地里,菇香四溢,几十名工人穿梭在林间,采摘、背运菌棒、摆菌棒、盖泥土,大家分工明确,忙而有序。该村党总支部书记黄俊榜正耐心指导工人,为刚摆放好的灰树花菌棒盖泥土。

  “灰树花采用‘一袋双收’栽培技术,分春、秋两季栽培,对水质、空气的要求较高,我们必须抢抓时令,加快生产。”黄俊榜说。

  据了解,岑巩县水尾镇林下食用菌产业是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涉及扶贫资金200万元,种植面积200亩,其中林下灰树花100亩,林下香菇100亩。产业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贵州思淼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村合作社负责种植生产,“订单”产业让食用菌产业更有底气。

  “灰树花一期50亩,已全面进入采摘期,二期50亩10万棒正在实施中,香菇是9月初开始摆放菌棒的,目前已完成60亩12万棒。”黄俊榜说,产业发展起来后,有效拓宽了群众稳定增收新渠道。

  “年纪大了出去也找不到活干,有了这个食用菌基地,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时间灵活,方便照顾孙子。”说起在家门口挣钱的好处,63岁易地移民搬迁群众李前花喜笑颜开地说。

  打工不离土,口袋照样鼓。李前花只是水尾镇众多在基地务工的搬迁群众中的一个缩影。如今,家门口就业不仅让大家免去了外出打工的辛劳,还能照顾好家中老人和孩子,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选择回家就业。

  “家里面有老人和孩子,长期在外面打工也不是回事。现在好了,家门口就可以上班了,一个月工资2500到2600元左右,一点也不比在外打工差。”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村民杨余香高兴地说。

  一荤一素一菌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原本秘藏深山的伞菌,如今悄然跃上餐桌,成了人们舌尖上的“新宠”。这其中,灰树花凭借极高的营养价值和食药兼用的特点,脱颖而出,成为了岑巩县水尾镇食用菌产业,继香菇之后的又一致富产业。

  “灰树花一年两季,采摘期在15至20天左右,一棒可以采四五斤,按6.7元每斤的保底收购价格来算,亩产值在7万块钱左右。”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党总支部书记黄俊榜说,结合灰树花较高的药用价值,合作社还积极联系制药厂家,拓宽销售市场。

  林下食用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周期短、见效快、产量高、效益好、用工量大,就近吸纳群众就业,变身农业“产业工人”,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林下食用菌产业,主要利益联结了深度贫困村长坪和于河村的贫困户242户,本村及移民小区的老百姓主要是以就近务工的方式带动发展,基本上每天的务工人数都在80人左右,付出劳务费用8000余元。”黄俊榜说到。

  “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两个人来干活,一天也有100多块钱,吃的用的足够了,现在这个社会好得很哟!”65岁的杨树兰是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村民,孩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剩自己和老伴,勤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俩口闲不住,便到基地里当起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增收路上菌菇香,朵朵撑起致富伞。下一步,岑巩县水尾镇将趁“东风之势”,依托食用菌生产基础及产业设施,建设集菌棒生产、菌菇种植、深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食用菌产业链,持续让食用菌产业再升温、再加力,让群众“钱袋子”更鼓,小康路更稳。(陈敏 吴祥华)

责任编辑:吴如贵【收藏】
上一篇:黔东南一男子看直播被骗,民警远赴广东抓捕犯罪嫌疑人!
下一篇:岑巩县人民检察院:司法救助工作获县人大肯定!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