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黄平:奋力书写组织部门“扶贫答卷”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9-10-30 15:25:39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黄平县万丰村地处野洞河镇西南方向,由万丰村、白仓村、章卞村合并而成,曾经一度被评为是“外村姑娘不愿嫁,提到万丰就害怕”的贫困村。2016年以来,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和黄平县委组织部的真情帮扶,万丰村万象更新,农户住楼房、走水泥路、有高收入、有产业富,昔日田地杂草疯长贫穷的“万疯”村,转变为如今田地千万作物丰收生活富裕的“万丰”村,227户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在该县同步小康中书写了“万丰速度”。

  聚力帮扶:不漏一户一人

  2016年来,万丰村调整由黄平县委组织部帮扶,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凤贵及部班子成员率先垂范,深入万丰村调查研究、检视帮扶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达220余个。选派6名干部全脱产到万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其中一名正科级常务副部长担任包村领导,1名干部担任驻村干部、4名干部任网格员,23名干部共结对帮扶万丰村贫困户227户,累计入户走访5500多人次,通过常态化遍访贫困群众,建立帮扶台账,凝聚合力,强化帮扶措施,助推了群众脱贫致富。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产业支柱”。黄平县委组织部创新帮扶思路,转物资帮扶为产业扶贫,努力提升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先后为万丰村协调马铃薯、魔芋种植、稻田养鱼、绿壳蛋鸡养殖等项目,为贫困群众发放马铃薯种子42250斤,魔芋种子15240斤,鱼苗7850斤,绿壳蛋鸡苗5000羽,协调高效复合肥1068包,使每户贫困户都有2—3个产业发展。指导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和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搭建村集体、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无缝对接平台,引进芦笙妹公司落户万丰村,发展魔芋种植产业,使贫困户实现流转土地得租金、参与劳动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的多种增收渠道。

  黄平县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劳动技能培训和贫困群众关心关爱,多次组织贫困农户进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累计开展就业培训358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88人,切实解决困难群众致富增收难题。关爱留守儿童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为万丰小学贫困儿童发放足球、篮球、书包、文具盒等用品,用真情温暖留守儿童。同时协调相关部门为3户特困建房困难和庭院整治困难的贫困户购买水泥30吨帮助其修建新房和庭院硬化。

  “感谢县委组织部、感谢我的帮扶干部,帮助我解决了修建房屋的水泥问题。”万丰村杨昌德、廖世贵两位贫困户异口同声的说道。2018年8月,杨昌德、廖世贵两位贫困户新建房屋出现资金短缺,房屋建设是断断续续,作为这两户贫困户的帮扶干部,县委组织部经济组织股股长龚循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记在脑里,积极协调湖南商会等部门单位捐赠水泥20吨,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这只是县委组织部帮扶干部“为民服务解难题”的一个缩影,2016年来,23名结对帮扶干部累计为贫困户解决问题360余个。通过真帮实扶,把党的好政策送到农户家,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干部群众亲如一家,共话脱贫致富新篇章。

  夯实基础:突破发展瓶颈

  “过去各小组里面连条水泥路都没有,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群众出行特别不方便。”,提起万丰贫困的原因,老支书袁开林深有感触。2016年以前,万丰村只有一条通往野洞河镇的水泥路,村内通组路全部是土路,道路泥泞,崎岖难行。修路,成了万丰村群众心中的期盼。

  如今的万丰村,不仅有通往集镇的水泥路,更有经其他行政村通往州府凯里市的水泥路。除了村主干道路畅通外,村内19个村民组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645户实现了连户路全覆盖。2016年以来,在黄平县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下,累计投入1200万元,分批分期硬化通村公路17.8公里,通组公路23公里,寨道、连户路15公里,切实帮助当地群众走出“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困境。

  除了道路,农田水利、公共服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面貌也是焕然一新,4年来累计投入628.31万元,先后完成篆水河河道治理、安全饮水工程等水利扶贫项目,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村卫生室建设、宽带网络建设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文化宣传栏40米,花坛300米,休闲凉亭5个,休闲长廊28米,活动场坝3个共3547平方米。修建消防池8口,安全护栏7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586盏。

  如今的万丰气象一新,便捷的交通,干净的水源,兴旺的产业,崭新的楼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土话在万丰村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在2015年前,村党总支书记张学文已年逾6旬,尽管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但是在抓经济,抓发展上面已力不从心。2016年村党总支部面临换届选举,面对群众的新期盼,县委组织部和野洞河镇党委经过多次调研,发现村里32岁的袁金华是陕西航空职业学院毕业生,曾到广东打工,文化水平高、视眼开阔,头脑灵活,实干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又是村里致富能人,还是村级后备力量,在换届选举工作中,党员群众一致将袁金华推选为该村的党总支书记。随后,在村支部的带领下,完成了村委会换届,充实了部分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使村干队伍得到年轻化和知识化,形成了一个团结的班子,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班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班子。

  “我们始终把帮助万丰村建强支部班子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驻村工作队,切实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黄平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向新华表示,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周开展一次走访、每月上一次党课、召开一次工作座谈会、为群众办1-2件实事、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促使万丰村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作用日渐增强。

  “个人富了不算富,带领乡亲们都走上致富路才是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做的。”万丰村党总支书记袁金华说道。35岁的袁金华创办金华科技种养殖园,年收益近430万元,带动112户贫困户增收受益,年解决当地贫困户就业3500人次,并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500余户群众发展产业,与贫困群众携手同步脱贫致富。村文书袁金同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创立黄平县弈秋农业责任有限公司,带动15户农户养殖蜜蜂350箱,提供就业岗位10个,带领3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老村干吴治生有近半百的党龄,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他仍然发挥“余热”,尽职尽责的协助村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12月,在冷空气带来的强降雪灾害中,他带领8名年轻党员冲锋在前,转移受灾群众2户8人,抢救蝗虫养殖、蔬菜种植大棚15个,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他却谦虚的说:“党员就是要冲锋在前,面对困难第一个冲上去,只有你走在前头,群众才能跟着你。”正是有吴治生这样优秀党员的带动,万丰村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取得成效。

  院坝会议:密切干群关系

  黄平县委组织部创新帮扶机制,在万丰村推广“院坝会”,覆盖全村19个村民组,在院坝会上,帮扶干部、驻村工作组成员及村“两委”与群众面对面促膝而谈,手拉手深入交心,把脱贫攻坚政策讲深讲透,让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知,干部群众感情更加密切,受到了群众普遍好评。

  把院坝会开进农户家、开到田间地头,听取贫困户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看法,听取非贫困户意见诉求,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认真记录、逐条落实,将矛盾纠纷消除在基层、化解在一线,在驻村工作组半年述职评议中,群众的满意度达到100%。

  万丰村小羊组114户全是亻革家人,县委组织部下派网格员简永忠在组织召开院坝会时,当地老百姓对修建民族活动场坝的意向极为强烈。简永忠便把这件事牢牢记在心中,积极向县民宗局申请到40万元项目资金建成1600多平方米的民族活动场坝,之后他又向县文广局申请得到了一套体育配套设施,每逢晚饭后寨子上的父老乡亲都会到这“跳亻革舞、唱亻革歌”。“非常感谢小简同志,为小羊组搭建了生活舞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小羊组组长杨正发感恩的说道。

  电子名片:服务最后一纳米

  “我和媳妇都长期在外务工,家乡的好政策不能第一时间了解,父母八十多岁了,也没上过学,对政策理解不如我们年轻人,现在有这个二维码了,虽然我们长期在外,但是每天都可以通过微信看到他们更新的政策,家里享受了什么、国家政策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一看就晓得了……。”国庆节回来探亲的贫困户张金富满怀感激的说到。

  创新扶贫信息二维码管理系统,将全村243户贫困户家庭信息、贫困状况、收支情况、帮扶措施等内容全部纳入大数据管理,建立贫困户电子档案,生成“二维码名片”,张贴在贫困户家门前,名片涵盖帮扶干部姓名、单位职务、联系电话,群众通过“扫一扫”便能了解扶贫政策,查看享受的帮扶措施,更能遇到问题困难时找到人、办成事,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建立贫困户‘电子名片’可以更直观的掌握贫困户基本信息,目前所有贫困户全部制作张贴完成,用手机‘扫一扫’就能够晓得贫困户基本信息和获得哪些帮扶措施了。”贫困户“电子名片”制作者、黄平县委组织部下派网格员王军说道。

  2019年,万丰村最后一个贫困小村章卞村即将脱贫出列,万丰村的发展也将进入新阶段。展望未来,万丰村将继续在县委组织部的帮扶指导下,按照省委、州委和县委有关部署,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以特种养殖和篆水河为中心的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持续推进扶贫措施落地落实,全面巩固脱贫成果,答好脱贫帮扶考卷。(中共黄平县委组织部 李文武 )

责任编辑:肖默子【收藏】
上一篇:高速行车途中车窗抛烟头 结果后备箱起火了
下一篇:贵阳至黄平高速终点枢纽互通工程开始施工了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