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创新与传承 三穗桐林小学侗族文化进课堂(组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10-21 16:48:00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唱侗歌。田健 摄

  三穗县桐林小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以来,该校将诸多侗族文化元素引进校园,增设侗语课教学、开设侗族山歌舞蹈特长班,把鞭笞陀螺、踢毽子,高脚马、押加、射箭、滚铁环等民族体育项目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传承了侗族文化。


侗语课堂。唐合成 摄

  10月17日,笔者走进桐林小学一(2)班和五(1)班,亲临现场感受一堂直观、生动的侗语课教学。


射箭。田健 摄

  在明亮洁净的教室内,几十个身着侗族服饰的小同学神情专注地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侗语老师正在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上“你家里有几口人?”的汉字,随后教读,学生齐声跟着老师念“颜校类路宁”……


师生侗语交流。陈永忠 摄

  “侗话蛮好学的,现在我会讲蛮多蛮多侗话啦,比我爸爸妈妈还要会讲得多呀。”五(1)班同学杨思思说。


鞭笞陀螺。唐合成 摄

  “把学生学习侗语的兴趣调动起来是最重要的,每节课只安排学习掌握四至五个简单常用短语,若教学内容安排多了,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锦屏籍特岗教师李春辉如是说。


踢毽子。田健 摄

  “每上一节课,都利用10分对以往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10分钟巩固刚刚学的内容,一般是采取老师说汉语,学生说侗语汉音。”天柱籍特岗教师龙娇英告诉笔者。


押加。唐合成 摄

  “我是土生土长的侗族人,侗语作为我们侗民族的母语,由于外来文化影响,打工潮冲击,侗文化面临着挑战,不少民间宝贵东西濒临失传和消亡。我们不能眼看着它消逝,把我们侗民族的文化元素引进校园,对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姚校长诚恳地告诉笔者。


滚铁环比赛。唐合成 摄

  桐林小学在该县首开汉侗双语教学的先河,曾引起县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9月24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龙义立、副主任杨作明以及县教育局负责人一行,专门对该校的侗语教学进行专题调研,深入课堂实地观摩。当看到师生的良性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烈,调研组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要求学校尽快组织精干教师参与教材的编撰,统一教材内容;同时要求学校克难攻坚,坚持把侗语进课堂这项艰巨的工作继续下去,办出特色,为弘扬、传承侗族文化做出新贡献。


单腿角力。田健 摄

  目前,该校侗语进课堂尚属起步阶段,面临师资不足、经费短缺、教材、工具书、读物缺乏等困难。如何补齐“短板”,姚校长信心百倍的告诉笔者:“一是向州、县教育主管部门求援,希望每年选派精通侗语的老师前来支教;二是从本校选派具有侗语基础的教师到天柱、锦屏、黎平、榕江、从江等侗族聚集地支教和开展校际联谊。三是与贵州民族大学建立教材供给、培训侗语教师、专家学者现场指导等沟通合作平台。”


高脚马比赛。唐合成 摄

  三穗是多民族杂居的县份之一,其中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8%,该县的款场、桐林、雪洞等乡镇都是侗族人口的聚集地,按地域划分,该县属中国侗族北部方言区(俗称北侗),这里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精心腌制的酸盐菜色泽金黄,味美可口,健脾开胃;依山傍水的吊脚木楼舒适而别致;木质织布机织出的纯棉家机布床单倍受青睐,远销海外;民俗节日众多且神奇,服饰古朴典雅,民族文化积淀厚重。其中“侗话”又是侗民族文化的一朵绚丽奇葩。

  据悉,该校校长姚本干是今年9月从款场小学交流到桐林小学任职的。上任后,面对800多名在校生规模的学校,深感责任重大。只有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才留得住学生。他发现该校有两位特岗教师(一位是天柱高酿的龙娇英,另一位是锦屏平秋李春辉)会说一口流利的侗话。把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引进课堂的想法瞬间在脑海里萌生,师资有了,侗族文化进课堂,如今在桐林小学变成现实。(唐合成)

责任编辑:陈合敏【收藏】
上一篇: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冯仕文到三穗县调研
下一篇:湖南省新化县政协考察团到三穗县考察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