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一家三代“铁道兵” 见证共和国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变革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7-14 10:06:34  来源:  

邓家全家福(二排左三邓德义 左四邓祖桂 左五邓勇)王永龙摄影
邓家全家福(二排左三邓德义 左四邓祖桂 左五邓勇)王永龙摄影

  近日,央视记者深入黄平县平溪镇纸房乡天马村进行大型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的拍摄。被拍摄的对象是天马村邓祖桂的一家三代。据悉,这一家三代人都是“铁道兵”,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更是见证了中国铁路隧道施工技术上的变革和进步。

  一家三代,都是“铁道兵”

  据了解,邓祖桂今年84岁,1951年1月参军入伍,在刘伯承率领的二野17军150团。次年,他所在的部队集体划转为了铁道兵部队。1953年1月,邓祖桂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其间,他参与抢修过清川江大桥、长三里大桥和630隧道等,和战友们一道出色地完成了部队交给的任务,他个人因此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54年4月,他随部队回国,参加过多条铁路的建设。

邓祖桂(王永龙摄影)
邓祖桂(王永龙摄影)

  邓祖桂不平凡的经历为他的儿子邓德义树立了榜样。长大之后,邓德义也加入了铁道兵队伍,最初在原铁八师38团当战士,后来转到了中铁十八局局三处。他是家里的“第二代铁道兵”,参加过襄渝、大秦铁路、清江隔河岩导流洞等工程的建设。

  邓家的“第三代铁道兵”,就是邓勇。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1991年大学毕业后,22岁的邓勇加入了“铁道兵”的队伍,曾当过测量工、技术员、工程调度、施工科长、处长助理、项目指挥长等。由于他技术过硬,作风优良,2007年,被提升为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经理,成了“掌门人”。

  见证铁路隧道技术的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邓家的三代“铁道兵”,分别活跃在三个不同的时代,见证了中国铁路隧道技术的变革与进步。

  “我们修铁路时,施工设备非常简陋,一个师的部队,汽车、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只有18台,施工还是人海战术的模式。”邓祖桂说。

  当时,他所在的连队根据上级的指令,要修建一座不足500米的隧道。没有先进的设备,大伙便用钢钎、大锤打眼;没有高压电,就用火把和马灯照明;没有压风机,就用芭蕉叶给施工的展示扇风驱烟;没有运输汽车,就用肩挑人抬。

  “当时虎口震得开裂流血,烟尘呛得喘不过气来,可没有一人下火线。”邓祖桂说, 最终还是出色完成了部队交给的任务。

  邓德义活跃在“土办法”向机械化过度的时代,他体会到了科技的力量。据了解,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兵改工”划归铁道部后。邓德义所在的中铁十八局先后从瑞典引进了代表世界先技术的三臂液压凿岩钻孔台车,混凝土拌合楼、输送车、装载机、自卸车等二十多种,价值数百万元,大大提高了现代化机械施工水平。

  邓德义和工友们充分发挥现代化机械的作用,先后创造了单口月掘进211米、单口月成峒316.8米的全国施工纪录。

  到了邓勇这一代,隧道施工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他掌管的公司拥有3台TBM掘进机、7台液压钻孔凿岩台车等。

  据了解,1998年,我国铁路施工部门修建西康铁路秦岭隧道(18.4公里)时,首次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TBM全断面掘进机施工。这种机械施工速度快,隧道成型好,机械化程度高,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它已成为国际隧道开挖普遍采用的机械之一。邓勇和他带的团队,利用这种先进的机械,为我国新时期的铁路建设隧道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龙静 陈雪飞 王永龙 记者 罗茜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黄平野洞河乡旱情严重 农田干涸 野洞河漂流景点水位下降
下一篇:解放军战士剿匪牺牲 村民自发捐款修墓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