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从苗族文化中心到“宜居宜业宜旅”之城的蜕变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9-20 16:15:31  来源:  

雷山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硬支撑”观察

  素有“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之称的雷山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资源优势,着重打造“宜居宜业宜旅”之城。

  雷山因雷公山而得名, “十里不同系,五里不同俗”,100多个苗族村寨构成了多元化的苗族文化体系,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的遗风依稀可见。有别具民族风情的“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倚山傍水而建辉厚雄伟层层叠叠的木结构吊脚楼群,有“天然民族博物馆”美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清末民族英雄杨大六的故乡——郎德上寨,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第一座露天民族博物馆。苗族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医药、苗年、苗绣、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仰阿莎和苗族贾理苗族鼓藏节等13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山文化大县名符其实。雷山森林覆盖率为72.3%,形成生态良好、风光秀丽、环境宜人的“绿色生态雷山”。今年4月,雷山被列为全国74个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旅”雷山夯实了基础,创造了绝佳机遇。雷山在推进“两加一推”战略中,县委、政府结合县情,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两大战略,全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贵州茶叶大县”两张名片,走出了一条具有雷山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旅”后发赶超路径。

  今年以来,该县围绕“全国旅游名县”名片做足文化旅游文章,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启动“古苗疆走廊”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打造郎德、乌东、格头等“苗乡十韵”景点,启动和加快推进西江安置新村建设、县城旅游服务中心、灯光系统提升、雷公山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26个项目,用2年的时间完成西江5A级景区建设。截止八月,该县共接待游客333.74万人次,同比增长20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98亿元,同比增长289.71%。到“十二五”期未,全县接待游客力争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争取突破60亿元。

  以园区建设引领特色经济发展强劲引擎,实现城乡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当下该县抓好红屯堡、营上民族工艺品加工园区和乌开有机食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启动红屯堡工业小区标准厂房建设,让民族服饰加工厂、纺织厂、毛发制品厂、茶饮料加工等一批项目建设尽快落地。围绕矿产、山泉山、文化旅游、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入驻园区,加快主导产业的集聚和培育,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瞄准泛洙三角城市群,规模发展土鸡、小香羊、娃娃鱼、黑毛猪等特色经济。同时,该县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投资洼地,形成强大的招商引资磁力。截止八月,该县招商签约项目59个,签约资金58.56亿元,实施项目57个,到位资金20.41亿元。

  该县按照“打造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式旅游县城”的总体规划定位,突出苗族文化元素,着力打造旅游观光型、移民安置型、绿色产业型“三型合一”的特色小城镇,将城镇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实现产城互动,三化同步,三区联动发展。到十二五“期未,全县城镇化率达40%,力争达45%,县城人口达5万人。(潘国雄)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雷山基层工会200余干部参加业务培训暨工作推进会
下一篇:望丰金秋梨迎来八方客商 日销售量上万斤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