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头·文化视界
距离三穗县城很近,320国道从寨子中间穿过,高速公路经过寨子旁边。车从高速路上呼啸而过,我们在风中看到了寨头,这个屹立在贵新高速路边的地名。
远远地看一眼,寨头都是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她似乎已经距离传统已经很久远了。
寨头,这个名字,打开我们对三穗文化的认识,是从一本叫《寨头苗家风俗录》的书开始的。
几年前,著名侗族学者潘年英来到寨头,攀上寨头对面的山坡上去拍摄寨头全景,透过镜头,他看到寨头已经是一片青砖的楼房了,而不再是古老的木楼。
他知道,历史的尘埃已经远去,而新的时间开始了。
为什么去三穗寨头?去那样一个已经“现代化”了的地方?来到的这个苗族村寨,仅从外表看,潘年英感觉寨子几乎没有什么吸引眼球之处,满目杂乱而无序新修的水泥砖房,差不多已经全面汉化的服饰,甚至语言,也一样地远离了传统。
这样一个已经不再“原生态”了的地方,对强调到“远离自我”的异文化中去索解知识,从所谓的文化“他宥”中求得自我的文化反思或观照的学者来说,是一个无法被选择作为田野的区域。
而这位人类学者,企图在这里发现一个现代化语境里的村落内部深层叙事。
放弃传统人类学对原住民、原真性的关注,他决定走进这里,去发现苗族人的内心世界。
表面的变迁,是否代表了村落内部文化肌理的变迁?
潘年英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寨头的历史和文化,远比他想象的要深厚而迷人。在民族村寨由传统向现代的急剧转型中,其实寨头是一种常态,代表了更为广泛的民族村寨的真实状态,因此更具观察价值。
潘年英在寨头的文化变迁的真实生活场景中,一次次举起镜头,感受三穗地域文化的细部。
寨头的祭桥节,是社区最重要的仪式性活动,作为访客的他成为寨头老友邀请的对象,每年都来到这里观看记录,完成一次村落的田野叙事。或者就是作为一个寨头人的朋友,来到这里生活一段时间。
每当行走在村民们举行盛大仪式的人群之中,一次次仰望神灵,举起镜头的一瞬,潘年英才感觉到自己正在拾掇寨头一个个关于古老和现代的民族叙事。
节日里,祭祀的族人从四面八方源源涌来。一时间,原本沉寂的山谷变成了一个嘈杂无比的世界。从山上看去,那些身着苗族传统盛装的男男女女,简直是一片色彩的海洋。平时不大容易看到的传统文化符号,此时似乎突然都纷纷浮出水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