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穿越时光
地处湘黔交界的三穗,长期以来就是贵州东向往来的重要门户之一。她静静矗立于邛水之滨,驻守于“苗疆走廊”的贵州东大门上,素有“千里苗疆第一门户”之誉。
自古以来,三穗在贵州经济、文化发展史上就占据重要地位。
大约600年前所开辟的“苗疆走廊”,从三穗穿境而过。日本东京大学人类学博士、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杨志强教授的最新研究发现,这条“苗疆走廊”与贵州600年建省史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一条关乎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廊之通畅而设立了一个新省——贵州,这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三穗县,在贵州历史板块中,被第一次系统纳入“苗疆文化、经济走廊”的地域文化标识里,被一一讲述、重现。
为在更大的世界传扬三穗古老深厚的民族文化,三穗县委、政府在各项事业推进过程中,尤其注重对三穗地理优势的发掘,在交通通道上注重“站场”的打造,突显“民族文化”特色,以民族文化旅游推动县域发展。
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崛起,需要精神文化作为提升的动力。
时代总在向前发展,经济的崛起需要精神的引领。文化不仅仅是精神力量,也激荡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穗的特征是什么?在墨水恣肆,文字流淌的一次次书写中,我们试图发现三穗有别于他地的文化核心价值与发展叙事。最后发现,目光一次次被时光深处的迷人景象所牵引。时光交错间,从车马喧嚣的“苗疆走廊”,到落入时光长河的幽静村落,从熙熙攘攘的繁华县城,到灵气袭人的静谧灵山,邛水悠悠,一禾三穗。
在这里,你是一个光阴的穿越者。
邛水的清凉世界里人鱼难辨,寨头“二月二”千年传唱的苗歌中物我相忘,等待嘻戏于水的麻鸭烹作令人垂涎美味的那一刻,隐约传来永灵山甘霖寺古钟余韵里的佛声禅意,似乎还混杂着苗疆古道上匆匆马蹄之声。
回到当下,随驰名省内外的“贵康”羽绒制品、“八弓”牌铁锅等工业产品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三穗鸭、竹制工艺品再次铸造“中国鸭食文化之乡”、“竹编艺术之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三穗,昂首阔步。
这一次,三穗真实地呈现了与贵州600年建省史的关联。裹挟历史的饱满与丰盈,追逐时代发展之足印,在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叙事下,三穗正在寻找“黔东商贸城”联接外界的可能,在本土文化的每一个细部去发现和重拾。去发现一种属于这个区域的文化花朵,去甄别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核心价值,去重读三穗本我的时代价值,去创造现代发展叙事之境。
一禾三穗,在风中自由摇曳,或能由之捡拾祖先古老文化基因。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延续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发展历程,让民众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
在这一次光阴的穿越中,再次翻阅“苗疆走廊”的版图,想象千年历史下沉静而美丽的三穗,是如何滋养这片古老土地上诗意栖息的人民。他们一定带着祖先的生命信息,沿着祖先的足迹,继承了文化母根,构想发展远景、生活蓝图,带着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建设着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三穗的美好未来。
78岁高龄的杨德宣,从雪洞镇民主村明星组来到三穗县城,手捧发黄的清水江文书,捐赠给三穗县档案馆。
那一座座承载千年历史的“蔡伦造纸”作坊,还在搁浅于时光长河的三穗古村落里,讲述着手工艺人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侗族开国上将杨至成故居,还屹立在邛水之滨,诉说当下三穗经典红色岁月的荣光。
工艺考究、曾经成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心爱之物的瓦寨斗笠,在大洋彼岸留下了三穗文化的印记。
驰名中外的“三穗麻鸭”,已经开始在文化视角下寻找更大的发展突变。
三穗县寨头民族村落里的老万,看着每年二月二“祭桥节”的胜景,禁不住想象寨头在现代发展叙事下能否招徕游人。
这些对于三穗内部的文化询问,从三穗历史深景中走进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发现的当下语境,寻找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达至文化传扬和文化产业发展集体诉求。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