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部的历史深景到外部的文化传扬
三穗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核心价值解读
区域·文化深景
前不久,三穗县文物部门在当地一个村子发现一本百年古书《玉匣记》。这本清朝末期的木刻版本,保存完整,图案、文字清晰,内容丰富。此书相传为东晋道士许真人所著,有一定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三穗县的历史文化还在不停被发现。数十处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就静静地屹立在那里,看着穿梭于传统和现实之间的三穗人。
杨德宣老人所捐赠的是祖传的104件清代土地买卖契约和印花税票。契约和印花税票均为棉纸书写或印刷,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大部分已发黄,但保存完整。契约文书均为手写“钟王小楷”,每一份契约文书上均加盖了官方或私人的印鉴。契约年代早可至嘉庆十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晚则抵民国后期。每一件土地买卖契约都包含了交易双方的姓名、交易方式、交易背景等完备的资料,非常详细,且直接涉及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公文样式、官方的土地买卖专用词汇等丰富的内容。
“整理这些东西时,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希望能发挥它的历史价值。”杨德宣老人说。“这批文书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形成了清晰的研究脉络。间接涉及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5位帝王执政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三穗县档案局工作人员说,该批土地买卖契约的捐赠,为三穗县、黔东南州、贵州省乃至全国对于清朝时期土地、赋税等制度沿革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研究提供了佐证。三穗县档案部门十分重视“清水江文书”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仅2010年3月至12月,已收集了契约文书6000多份。
对文化的梳理,让三穗县逐渐充盈当下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价值内核,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三穗县全面完成了159个行政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建成“农家书屋”4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24个、老年门球场5个。目前,该县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全面开工,总体进度达55%以上,启动了三穗县体育馆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已分别被省、州两级政府列为“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从内部的文化建构,到外部的认同,三穗县走向外面的世界,去倾听。去年4月,“三穗民族文化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省内外的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就贵州三穗民族文化开发的优势进行研讨,提出了“找民族文化特色,做三穗旅游文化文章”,“激发特色民族文化争论,打造著名文化品牌”等观点,建议三穗县在全国首创聘请县域文化研究发展顾问,利用三穗县侗族名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杨至成将军的名望,以及千里苗疆第一寨——寨头等奇特文化,做好做足做大民族文化品牌。
政府需要引导各民族群众把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他们日常生活切身利益相结合,走一条保护与发展互补、互促的良性路子,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三穗县八弓镇上的竹编师傅龙远军新近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随着三穗县旅游业的发展,竹编成为了当地主要的旅游品开发对象,到镇上找他订竹编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箩筐、竹簸、竹篮、斗笠等传统竹器,更有竹制提包、竹制花瓶竹画等现代气息浓厚的新型竹制品源源不断输往各地。
德明乡村文化旅游园区规划将建成休闲度假基地,民俗互动、历史人文、野外篝火、钓鱼等都成为吸引游客的概念。
三穗竹编艺术产业园、灵山景区开发、密封景区、岩门沟朝圣地开发建设、三穗民族文化产业园等开发,都是未来的三穗文化旅游的筹码。
“近几年来,贵州旅游呈高速增长的态势,民族文化旅游功不可没,很多老百姓通过旅游走上了致富道路。”县委书记袁尚勇说,三穗县将继续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向海外推出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进一步扩大三穗文化的影响力。
“随着快速铁路及其他高速公路相继建设,三穗县交通区位和‘旅游中转站’定位的优势越发显现出来。”县长付乐欣说。灵山景区建设项目是三穗县委、县政府为开发该地独特资源优势,为提升县城吸引力和竞争力,发挥灵山景区自然资源和佛教文化优势,打造市民和游客观光休闲目的地,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发展旅游业的重大项目之一,将是黔东旅游线路重要景点之一。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