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政府过些天要来发辣椒苗,趁着这几天天气好,我们得赶紧把地翻一翻、准备准备......。”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重要时节,走进黄平县重安镇的田间地头,虽然没有了往昔的热闹,也听不见以前的欢声笑语,大家脸上都带着口罩,不仔细看,几乎认不出对方是谁,即便如此也挡不住重安百姓勤劳致富的脚步。
正在忙着给土壤起隆、覆膜的五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正和,于2019年积极响应“一减四增”号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自家原先种植玉米的土地改种了蔬菜、花生等农作物,经济收入较往年增加了两三倍。2020年,当得知镇政府实施低效农作物调减,补助发展辣椒种植后,杨正和主动跟村里面申请了5亩辣椒苗。“政府实施的都是对我们老百姓好的,而且订单式种植,不仅有农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市场价收购更是打消了我们销售的后顾之忧。”说着,杨正和还不忘给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这辣椒啊,一亩地能栽2000多株辣椒苗,亩产在3、4千斤,按市场价来算的话,一亩地就有5000元以上收入。”
据了解:在疫情防控力度不减的同时,该镇抢抓春耕备耕时节,紧盯实现玉米零种植的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抓手,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制定出台了《重安镇2020年低效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研究决定以短平快的辣椒产业作为调减玉米的替代作物,与旧州云上侬家签订购销合同,“订单式”推动发展高效农作物产业,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步推进。
为了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重安镇各村以网格化推动、图斑化管理,将调减工作细化到村组、到地块、到农户,到具体责任人。通过挨家挨户动员宣传、算好增收经济账,积极引导和发动群众参与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发展种植辣椒等高效经济作物。2020年该镇辣椒产业实现订单面积2000余亩。
与此同时,该镇以高效经济扶贫产业引领农业循环发展,融合产业发展“八要素”,采取“政府引导、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继续抓好坝区经济,并因地制宜规划发展了香椿、蔬菜、白芨、茶叶、林下养鸡、蚂蚱养殖、生猪养殖等优势高效产业,进一步搞好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让群众共享产业结构调整红利。
走进该镇石头堡村白芨种植基地,正在茁壮成长的白芨幼苗,嫩绿一片,尽收眼底。项目负责人张顺全在帮村民做好防护的同时,指导大家做好基地管护工作。“我们这土壤酸碱度平衡,具有适合种植白芨的良好生态条件,镇政府就鼓励贫困户以股金入股的形式投入了45万元到我们这种植了50亩的白芨,让群众摆脱了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方式。”
“我年龄大了,出不了远门,就跟着合作社自己种植了6亩多的白芨,平时没事就到基地帮忙,一天下来不怎么累,工资还是按80块一天给我们,还能学下技术,很自由。”村民张文高,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聊起高效产业给自己带来的甜头,干劲十足。
位于该镇马场村的200亩茶叶长势良好,也已吐露新芽,预计到4月初将开始采摘。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程太元介绍:2019年,该村在发展有200亩茶场的基础上,投入扶贫资金30万元新建茶叶加工厂房,内设有茶叶输送机、发酵机、炒茶锅、揉捻机、茶叶烘焙机等设备相关机器设备,覆盖贫困户30户120人。
如今,随着一个个优质高效产业在该镇落户生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征途上,黄平县重安镇正扬帆远航。(龙润裕)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