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奋发崛起正当时——拥抱高铁时代 黎平三套“组合拳”尽显侗都魅力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10-29 14:51:2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对接贵广高铁通车,黎平蓄势发力,打出建贵广高铁线上生态经济宜居城市,泛珠三角后花园、打造最具魅力旅游目的地和建设东部特色产业转移承接地,三套“组合拳”。锚住发展时局,乘势而上,黎平侗乡正悄然崛起。

  第一拳:建贵广高铁线上生态经济宜居城市,范珠三角的后花园

  盯衡时局,环视湘黔桂三省边区,由贵广高铁,黎平机场、厦蓉高速、三黎高速、黎洛高速支撑起的“立体交通网络”,一下子让黎平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

  抢抓贵广高铁开通的发展机遇,黎平人以“撤县建市”为目标,黎平锦平同城化建设为抓手,斥资15亿元,正按建设贵广高铁线上的民族原生态宜居城市,打造泛珠三角的“后花园”的构想建设家乡。

  建新城、保护古城。该县引资6.2亿元打造母亲河——西门河,投入1.5亿元保护黎平古城。5月至今,全县共40个重点工程集中开工,总投资69.53亿元,项目涉及城建、民生、交通和市政建设等多个领域。仅用两年,黎平城区面积从7.5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人口从7.8万人增至12.3万人,城镇化率达36.4%。县城人气、商气、灵气氛围渐浓。

  在贵广高铁即将开通之际,黎平城市建设快马加鞭,乘势而上,一个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生态经济宜居城市,一张崭新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新蓝图呼之欲出!

  第二拳:打造贵广高铁线上最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打“侗乡之都”大品牌。围绕侗族大歌核心保留地、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十大旅游圣地、“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等品牌优势,投入8.29亿元,打造和建设贵广高铁线上最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保护民族村寨,建设重点景区,解决旅游硬件短板。经打造,黎平肇兴侗寨、古城翘街、“天香谷”芳香特色农业旅游园区等3个景区被列入贵州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建设,肇兴景区被列为国家4A级景区,古城翘街挤身“中国历史文化街”,黎平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提前发力“深耕”两广市场。保护传承以侗族大歌、侗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活态民族博物馆。提升旅游服务和旅游资源推介力度。 从2010年起,黎平县提前介入,瞄准广州、桂林、上海等旅游客源市场,推介黎平旅游资源。邀请香港、广州、深圳、桂林以及国外一些旅游从业的专家、学者实地调研、体验、论证,打造高端旅游品牌,黎平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上半年,黎平县共接待游客89.53万人次,同比增长22. 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5亿元,同比增长25.2%。苦练好内功,谋势起跳,可以预见,高铁时代到来时,黎平的游客将井喷式增长。

  第三拳:建贵州承接东部特色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把握贵广高铁、厦蓉高速进入贵州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的区位优势,投资7亿余元,建成的黎平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31.13平方公里。吸引62户企业入驻,其中规模以上22家,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27亿元,工业增加值4.4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3.9亿元。

  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建设生态工业承接地和面向珠三角的绿色食品基地。结合资源优势,抓住“两茶一药” 即茶叶、油茶、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围绕“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打好“品牌牌”、“生态牌”,建设高屯、中潮、水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目前,已建成茶园面积达24.8万亩,油茶基地面积23.3万亩,中药材6万亩。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25家,油茶加工企业3家,茶叶加工企业16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4家。在侗乡米业、富春优质茶苗公司等多家省级龙头企业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侗乡春、黎平白茶、九潮大米、绿野油脂等多个品牌的黎平绿色食品已经开始打入珠三角市场,向全国进发。

  到2020年,该县茶园面积将达30万亩,油茶林面积80万亩,中药材基地12万亩,全县将建成10个亿元以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真正成为珠三角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供给基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黎平开始崛起于黔、湘、桂接边区的舞台上,可以肯定,贵广高铁开通后,伴随而来的,必定是黎平翻天覆地的变化。(石光照)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黎平:依法查处两起非法运输烟花爆竹案 刑拘2人
下一篇:黎平检察院送法下乡 将法庭开到被告人家里去了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