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发展劳务品牌,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纪实
——访秦州区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主任史爱翠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访谈频道 程默甘肃讯:党的十八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和劳务部门要积极的引导就业者转变观念,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素养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新形势下的劳务经济产业,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既是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之举。
近年来,天水市秦州区劳务工作以劳务输转工作为主线,采取找门路、搜信息、建基地、抓队伍、搞培训的方式,引导广大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劳务产业已占农村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为全区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城乡劳务转移就业持续扩大。三年来输转总人数累计达到32.82万人次,劳务收入35.26亿元。
--------农村劳动力培训取得新进展。三年来,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55万人,引导性培训6.95万人,培训以建筑、家政、计算机操作为主。
--------劳务品牌使劳务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1年我区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齐寿建筑工”、“秦州藉河技工”、“秦州曹刘保安”、“牡丹大姐家政服务”四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
--------劳务体系网络逐步完善。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劳务网络体系,成立了16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聘用32名劳务协管员,每个行政村设一名劳务障络员初步完善了三级联动的劳务工作网络体系。
--------2011年“全市劳务经济工作一等奖”、 2012年“全省劳务统计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全市劳务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二等奖”。
劳务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调节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缓解土地不足和劳动力过剩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为农村生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智力支持。如何在新形势下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树立劳务品
牌,提升劳务效益,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意义。
秦州区劳务部门一边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有关发展劳务经济的决策部署,一边进行认真扎实的调查研究,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发展劳务产业之路。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能人带动”这一方针,在农村劳动力输转、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建设、劳务体系网络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一)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考核,落实工作责任
在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组织机构,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为此,秦州区制定印发《秦州区关于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与各乡镇签订《秦州区劳务经济考核目标责任书》,明确全区劳务工作总体目标及目标任务考核指标。在区劳务办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并委托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在全区16乡镇进行农民工技能培训,形成以培训促进就业的劳务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月汇总、季汇报制度,对劳务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统计、汇总,并严格按照工作目标责任制兑现奖惩,逐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新格局。
(二)开展摸底调查,掌握劳动力分布情况
制约劳动力输出转移的因素是劳动者没有专业技能,文化素养低,年龄大。因此,秦州区劳务部门每年对辖区内城乡劳动力现状开展摸底调查,组织乡镇社区劳务专干、劳务协管员,对全区农村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及个体商户、私营企业用工情况进行详实的调查摸底。一是农村实用人才统计,在全区16乡镇进行调查,主要按年龄、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方面,以及按实用人才类型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统计。二是农民工摸底统计报表按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培训技能情况、权益保障情况进行摸底,涉及16乡镇和41个社区。三是每年一度的农民工问卷调查,按市上要求又对42个区内企业的600名农民工调查,主要对参加保险、合同签订、工资支付、权益保障展开问卷调查。
(三)“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和“劳务品牌注册”提升输出效益
要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劳务品牌,提升劳务效益。秦州区不仅更多地争取国家培训经费,也积极地整合社会资金进行异地培训和对口培训,不仅在专业技能上下功夫,也在文化素养和道德思想上下功夫。制定了《秦州区劳务派遣服务中心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工程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培训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工作结束后组织所有学员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和文化素养考核。通过近几年工作实践,全区劳务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输出的劳务工作者以其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文化道德素养,获得了用工单位的一致好评,逐渐创建了属于秦州人的劳务品牌,比如“齐寿建筑工”、“秦州曹刘保安”、“牡丹大姐家政服务”等。
“劳务品牌”是劳务市场化、商品化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地方劳务产业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为落实开展商标战略实施推进年活动,争创劳务品牌,从技能水平、从业人数、收入状况及行业评价等因素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升我区劳务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秦州区劳务办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齐寿建筑工”、“秦州藉河技工”、“秦州曹刘保安”、“牡丹大姐家政服务”四个劳务品牌,并接到了国家工商总局正式受理的注册通知书。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能力
为了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和市场就业竞争能力,秦州区把就业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以培训促进输出,以技能促进就业,加强对劳务办理外出人员的岗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完善以区就业培训中心、区农机化学校、腾飞电脑学校、区农广校和区内各技校为主体,民办培训机构、乡镇农民工培训基地为辅助的培训网络体系。二是培训工作下移,与乡镇政府联合办班,送培训下乡,方便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参加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对农村劳动力开展零距离培训。三是培训上突出重点,以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法律常识、务工常识为重点,对培训合格人员颁发《职业技能培训证书》,鼓励培训人员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使农民工带证输出,持证上岗。通过培训劳务收入逐年呈增加趋势,从业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劳务附加值逐步提高。
(五)加强组织输转,拓宽就业渠道
以前劳务输出没有正规的组织机构,加上保障机制和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动力转移处于没有秩序没有组织和盲目流动的状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秦州区政府以秦州区劳务办为基础,劳动力市场和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依托,相互联合向用工单位输送务工人员。这其中,劳务经纪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组织办理输转中,通过劳务经纪人组织,政府支持,已经向江苏爱民电子厂、广东东莞电子厂、内蒙、山西等建筑企业输送大量务工人员。全区已涌现出40多位优秀的劳务经济人,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劳务输出新格局,实现了城乡富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近些年,由于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尤其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窄,收入单一,在没有其它支柱产业的条件下,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劳务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利用自身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劳务经济产业。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