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新开挖荒地20亩种植烤烟,建成了50亩烤烟基地,实现创收16万元应该没有问题。”近日,岑巩县客楼乡土黄村种烟大户肖定明高兴地说,“感谢政府给我们土地流转的政策,为我们致富搭建了平台。”
近年来,该乡因地制宜,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采取“协会+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由于该乡耕地面积有限,鼓励群众对荒山荒地进行开发。象肖祥辅一样对农村荒山荒地“拾荒”承包的农户很多,仅烤烟种植就有200余农户实施了荒山荒地流转,他们依靠科技对“拾荒”流转的土地苦心经营,让荒山荒地长出了“金蛋蛋。”
“大龙塘这片荒土和荒山很多年没人耕种,由于群众放牲和野生动物等原因,种了庄稼也没有收成,政府帮助我承包后,让我连片建起了400亩的桃园。”安山村党支部书记曾朝坤是该乡最早的“拾荒者”。如今,曾朝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水果大王”。在他的带动下,涌现出了邓平、王芳、李崇江等一大批荒地“拾荒者”,他们上山种植思州颐红水蜜桃,每户均建起了年创收入20万元以上的桃园。安山村昌卜塘组26户村民就有18户种植了桃树,每户种植20亩至40亩,每年户均创收15万元,家家户户均盖起了小洋楼,他们让荒山长出了“金蛋蛋”。去年该乡将颐红水蜜桃注册为“思州颐红水蜜桃”商标,并成立了岑巩县楼外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据该乡党委书记郑珍君介绍,在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下,今年全乡至少有2000余亩荒山荒地被技能型农户“拾荒”,开挖荒山荒地种植烤烟约800余亩、种植思州水蜜桃的约12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得到充分利用,使300余农户在发展烤烟、思州水蜜桃、油茶、红蒜等产业成为种植大户,实施思州水蜜桃种植6000余亩,挂果2400余亩,果农创收1200万元;种植烤烟5340亩,正在收割、交售期,预计交售烟叶1.5万担,实现产值1500万元以上。(张能秋)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