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黄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优势油茶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林业、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黄平县特色优势油茶产业和林下经济领导小组;组建黄平县林业经济工作专班,抽调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6名人员具体办公,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技术指导、项目验收等日常工作。乡镇、村级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县、乡、村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单位联动抓,专班人员日常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特色优势油茶产业和林业经济建设工作全面落实。
强化方案制定,加大技术指导。黄平县紧紧围绕“念好山字经、盘活林资源”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近期得利与远期得林目标。相应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黄平县十四五特色优势油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油茶种植和林下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相关成员单位成立了特色优势油茶产业项目指导组,分片包乡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为黄平县特色优势油茶产业项目有效实施和油茶种植套种中药材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服务。
强化政策宣传,茶农积极参与。黄平县制作特色优势油茶种植和林下经济政策宣传资料2万余册,利用少数民族集会和赶集日到11乡镇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村级利用群众院坝会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组织种植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以鲜活的案例使农民意识到不砍树也能致富。同时,驻村干部进村入户介绍发展特色优势油茶产业和林下套种中药材的好处,向广大茶农讲解项目扶持政策和传授种植技术,提高群众对特色优势油茶种植和林下经济的再认识,激发群众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增强茶农发展油茶种植的信心和决心。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黄平县制定特色优势油茶产业和林下经济培训方案,明确8名林业专业技术员深入项目实施的乡镇,按照“理论授课+观看视频+田间指导+技术讲解”的培训模式,负责油茶种植的育苗、整地、打穴、植苗、除草、施肥、防虫等生产环节技术培训工作,将主要技术力量向产业村及林业扶贫项目点倾斜,实行全程跟踪指导,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发放《油茶栽培技术资料》和《油茶栽培技术管理手册》等技术资料 1.2万册。邀请州管专家和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到生产基地现场指导授课,培养油茶种植实用技术骨干12名。深入乡村举办培训班 35 场次,免费向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由专业人员把好技术关,结合多次的培训和指导,让所有的种植户都能独立操作,掌握油茶种植实用技术,有效提升茶农发展油茶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
强化规划引领,建立示范带动。黄平县在野洞河镇的万丈村、上塘镇的木江村、谷陇镇的青塘村新建油茶种植示范基地5个;在新州镇槐花村桃子冲新建油茶种苗培育示范基地300余亩,完成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油茶嫁接育苗140万株,为油茶产业发展所需的苗木树种和新造林地块提供用苗保障。目前,示范基地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带动黄平特色优势油茶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跟踪问效。黄平县在实施特色优势油茶产业项目建设中,坚持专班统筹,严格日常管理,统一调度,强化督查,确保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建立跟踪督办机制,黄平县特色优势油茶产业和林下经济工作专班加强乡镇工作督查指导和工作调度;会同县委政府督查室不定期到乡镇和部门进行督导,建立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对工作不力,不认真履责,造成工作严重滞后的乡镇、单位负责同志,将在推进会上作表态发言;将土地规划、林地流转、合同签订、整地植苗、抚育管理、除草施肥、资金兑现实行倒排工期,强化跟踪问效,对未按时序完成工作任务或不作为、慢作为有关乡镇、单位和人员严格问责。同时要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严格依法依规做好面积测绘、项目验收、资金兑现、矛盾化解等工作,用铁的纪律和规范的管理机制确保项目落地见效,让广大茶农真正成为最大受益者,使特色优势油茶产业和林下中药材等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成为群众的满意工程,推动黄平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黄平县特色优势油茶产业发展项目完成投资4200万元,完成建设面积3.89万亩,其中新建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0.25万亩;完成老油茶低效林改造1.06万亩;完成项目配套建设产业路硬化3180米,新建蓄水池20个和生产步道1000米等相应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和产业带动,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悉,黄平县特色优势油茶产业项目和林下套种中药材覆盖新州、谷陇、上塘、野洞河、平溪、纸房、一碗水等乡镇,利益联结林农6700户35000人,项目实施每户年均增收10000元以上。黄平县创新发展模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破以往“保底分红+效益分红”模式,采用单一效益分红模式,减少长周期产业前期投入;同时,效益分红采取林地权属使用人+村集体分红模式,油茶挂果收益后,茶农和项目建设属地村集体将获得长期稳定收入来源,帮助茶农稳定增收致富。此外,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加大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解决脱贫户和边缘户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通过林地流转和林下套种中药材,有效带动周边群众1000余户5000余人长期就业务工,除了当地农户土地流转得到补助外,农户每天就地就业工资收入100元,月工资3000元以上。项目基地不断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改善茶农生产、生活环境,促使广大茶农得到更多的实惠,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茶农增收致富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张军)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