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创作作品要突显主题,融入自己对时势、生活最美见解,以剪纸的、腊染的、雕刻的、绘画的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看着听得入迷的学生,唐召学更是把自己最新研究的“融合技”搬上了课堂。
像唐召学这样将剪纸、腊染、刺绣、绘画进行灵活组织表现作品魅力的,还真是少见。
唐召学,1976年9月出生在贵州镇远贵洒苗寨,从小喜爱绘画,受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1992年考入贵州天柱民族师范学校,跟随龙潜珍老师接触了国画和剪纸,点燃了创作激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95年4月,剪纸处女作《侗家三月三》在黔东南日报刊发。随后,《战地情深》、《苗疆情韵》、《冬奥之光》、《苗家姊妹庆丰收》等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州级等奖项,大多数作品都与民族文化相关。
2003年至2006年,唐召学在贵州民族大学专门修习了美术专业,大力提升了他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2000年至2013年,唐召学在镇远县金堡中学任美术教师,并开设了美术工作室,每年将有1200余学生学习该项技艺。
“有很多学生现在的职业都和美术相关,有石碑雕刻的、木工雕刻的、模具设计的,还有的在中小学任美术教师。”唐召学自信地说,虽然他们的职业不是剪纸创作,但是却深受艺术技艺的影响。
无独有偶,唐召学的妻子田文英出生在镇远金堡爱和村,从小喜爱刺绣,在他的影响和辅导下,也爱上了剪纸,但却独具另一种风格魅力。在长期的相互交流和探讨中,唐召学尝试着把刺绣与剪纸艺术进行了融合。特别是2018年以来,他更是将剪纸、绘画、腊染、刺绣几项技艺进行了融合性研究,取得了成功。
“想不到,今年年初我爱人的作品《开天辟地》能获中国剪纸艺术优秀奖。”唐召学表示,这一奖项更让他对“融合技”充满了信心。
除了个人创作外,唐召学还致力于技艺的传承教学,2013年到镇远职业学校任教时就开设了大师工作室和作品展览室,让更多学生学有所成。他的研究课题《构建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模式研究》、《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教学创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等获省级表彰,并应邀参加了第二批黔东南州级骨干教师培训示范课教学。
2015年,唐召学被聘为贵州省教育厅文化艺术类兼职研究员,2016年获评黔东南州级拔尖人才,2017年被命名为“贵州省甲秀之光访问学者”,2018年获评镇远县“名工匠人才”。
走进唐召学大师工作室,一幅幅获奖作品挂满四壁,同学们围着心仪的作品或冥思、或交流、或记录、或请教唐召学老师,展现出一副求知若渴的景象。正如众多励志故事般,唐召学以其独特的技艺和教学影响着更多的青年人,无声息地传承着匠人技艺,不断雕琢着煊彩人生。(李安生 陈丽)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