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我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探访岑巩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9-01-31 09:53:16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在城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很多人的梦想,如今,在贵州省岑巩县,一批批易地扶贫搬迁户也实现了这一梦想。他们离开了偏僻、贫穷的山区,搬进了现代生活小区,住上了电梯房,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近年来,岑巩县委县政府不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建设高标准的移民安置点生活小区,并配套建设了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机会,让搬迁户“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目前,2016、2017年开始动迁的2700余户1.2万余名贫困群众已全部入住。大部分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已实现就业。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岑巩县城区的大坪异地移民安置点和亚坝异地移民安置点,近距离探访搬迁群众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感受。

  “再也不用搬家了”

  大坪安置点生活小区里,新居民们正在忙着打扫卫生、购置年货、购买家具,欢欢喜喜迎接即将到的春节。

  “我在这里做保洁,实习期1200一个月,2个月转正后1500。”搬迁群众石秀霞一边打扫小区里的卫生,一边对笔者说。

  快40岁的石秀霞是岑巩县思阳镇新安村人,丈夫有残疾(右腿截肢),父母年岁又大,以前全家人都靠她在外面给人做小工维持生计,长期在外面租房住,还经常搬家,因为丈夫腿脚不方便,又没钱请搬家公司,每次搬家都是她一个人操劳,从早搬到晚,好几次她都累哭了,丈夫在一旁干着急也没有办法。“丈夫上下楼不方便,什么拐杖都不经用,每年都要买新拐杖。”

  “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搬家了。”石秀霞欣慰地说。

  在石秀霞引领下,笔者来到她的新家。她丈夫到外面玩去了,还没有回来。石秀霞告诉笔者,现在他们住上了电梯房,丈夫再不用爬楼了,虽然搬进新家才几个月,但他比以前开朗了许多。“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在城里终于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今年能在新家过一个开心的团圆年了。”

  在岑巩,像石秀霞一样从“租客”到有自己新家的搬迁户还有很多。据悉,截至2018年底,该县已建有安置点3个,实现搬迁群众2805户12622人。

  “再也不愁儿子找不到媳妇了”

  保安杨元平正在大坪安置点的生活小区巡逻。他原来住在凯本镇四季村半溪组,他部担任四季村村主任。半溪组位于大山上,从山脚到村里要翻几个山岭走很远的山路。考虑到该组地处偏远、交通太不便,岑巩县在“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将半溪组列入整体搬迁计划,村里的居民都要求搬出大山,入住大坪安置点。

  “刚开始,乡亲们都不太乐意搬出,毕竟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说搬就搬,心理上有点舍不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带头第一个响应,劝说村民尽早搬迁。人挪活树挪死,既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就应该换个地方。”杨元平告诉笔者,搬到大坪安置点后,便民服务区的同志考虑到他家庭的困难,给他安排了小区保安的工作,还给他交了保险,他感到非常满意。

  杨元平带着笔者来到了他的新家,只见三室两厅的房子装修得很是漂亮,电视、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我做梦也没想到能在城里有一套房子。最重要的是我再也不用担心儿子找不到媳妇了。以前因为地方太偏远,我们组的很多大龄青年都讨不到老婆。”

  杨元平告诉笔者,小区里有老年活动中心,居民们可以在那里唱歌、跳舞、看电视,“还有卫生室、有凉亭、有超市、农贸市场,生活非常方便。我经常把这里的照片发给还没有搬迁的乡亲们,大家看了都很羡慕。”他说,现在,半溪组18户人家已经有10户人家搬出了大山。

  搬出大山天地宽!住的条件好了,眼界也宽了,搬进新家后,一些大龄青年也陆续娶上了媳妇,告别了单身,过上幸福的生活。

  “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工作了”

  中午时分,笔者来到亚坝安置点的生活小区,只见一些老年人正带着小孩在小区广场玩耍,一些年轻人陆陆续续从外面回来,经询问,原来他们都附近的企业上班。

  小区居民杨木香正在她自己开的餐馆里洗菜。她告诉笔者,这个餐馆是她在2017年开的。“前年,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厨师培训后就开了这家餐馆,生意还不错,每天有六七百的收入。我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了。”

  杨木香原来住在大有镇长溪村,那里地处偏远,农业收入很低,她与丈夫不得不四处打工,但因为没有技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便找到了,收入也很低。2016年,他们一家第一批搬到了亚坝小区。第二年,县里组织厨师培训,她马上报名参加,学习烹饪手艺,结业后,她率先在小区里办了餐馆。因为她做的饭菜味道好,价格又便宜,很快就引来了不少顾客。

  “国家政策好,我们自己更要勤快。我自己是打工过来的,这份工作来得不容易,我会珍惜的。”杨木香告诉笔者,现在,他丈夫还在老家的一个产业扶贫基地养牛,他们的儿子在亚坝安置点小区做清洁,闲暇时就到母亲的餐馆来帮帮忙。一家人都有了各自的工作,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舒心。

  2018年,该县人社与移民部门相互协作,围绕“搬迁一户、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任务,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帮扶工作,确保搬迁户“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 并安排专人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核查等形式对本县2016、2017年已搬迁的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信息开展了进一步核实工作,掌握帮扶搬迁户的家庭人口、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底数,摸底工作要求细化到户、到人,通过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自主创业、省外务工等形式基本实现搬迁户每户有人就业。

  “再也不担心孩子上学了”

  “搬来一年多了,有时还觉得像是在做梦。”搬迁居民肖金华笑着对笔者说,他经常站在家里的阳台上遥望老家方向,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告别了那个穷山窝。

  肖金华原来的家在平庄镇榜上村,地处偏远,又没有通公交车,到县城去,得先走6公里到镇上,再从镇里花26元钱车费,坐两个多小时的大巴才能到达。

  “以前住的老木房,又挤又破,这都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娃娃上学可怜,天不亮就要出门,夏天还好,冬天真是受罪。”提起以前的生活,肖金华苦笑地说。

  2017年8月,肖金华一家人搬进了亚坝小区110平方米的新家。“搬进新家那天,我在几间房子里转悠来转悠去,真不敢相信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就这样结束了。”

  搬到新家后,在政府的帮助下,肖金华家在小区内开了一家百货副食店,由女儿照看,店面的租金每月只要100元,收益还算不错,妻子被聘为小区保洁员,每月工资1500元。最让肖金华欣慰的是,他们的两个儿子现在都在县城里的中学上学,离小区都不远,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每天起早贪黑赶路了。

  “现在娃娃上学方便了,我们省了好多心,做事也方便了。”肖金华乐呵呵地说。

  近年,岑巩县高度重视搬迁群众子女就学工作,在移民安置点配套建立了县职中、第四中学、四小、第二幼儿园等基础设施,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问题,真正将安置点打造成为搬迁群众的宜居公园、创业乐园、温馨家园。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岑巩多警种联动开展春节前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下一篇:精神病人病发有暴力倾向 岑巩公安成功控制送医救治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