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天柱侗戏传承人:300多年的侗族大戏不能丢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7-02-18 10:59:35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正月里,天柱县岩门侗寨格外热闹,出门打工的年轻人都已回家过年。在村口第一家,今年68岁的侗族大戏非遗传承人杨秀举正在家门口和小年轻们唠嗑。

  侗族大戏是杨秀举聊得最多,也是最愿聊起的话题。

  天柱县侗族戏剧主要有大戏、阳戏等,其历史悠久,民间广为流传,是贵州省民族文化瑰宝之一。每年正月或民间节庆,都要请戏班子于家祠或坝子出演,以消灾纳吉,自娱自乐,很受群众青睐。

  杨秀举是岩门大戏团的四代传人之一,每当谈起这个话题,他便打开了话匣,关于侗戏的记忆仍旧历历在目,侗戏那份悠久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犹记那年:侗戏萦绕在耳 当年仿若“李玉刚”

  1949年,杨秀举出生在天柱县渡马乡一个叫岩门的侗族村寨。岩门四周被大山包围,一条路从褶皱处破开出来,像一个石门。“那时候不管是坡上,还是路边都能听见有人在在哼戏,声音从这边坡传到那边坡。”杨秀举从他记事起,只要在“石门”里面,耳边就没断过长辈们唱戏的旋律。

  300多年前,祖辈们将汉戏从湖南黔阳地区带回来。在岩门经过几百年的风霜,留下了岩门侗族寨子田野的味道,演变成了今天现在的“侗戏”。

  杨秀举的侗戏生涯缘于一场巧合。“读完中学便一直在岩门村小当民办老师,直到28岁,我爹也没讲过要教我唱戏。”那一年,他顶替请假的旦角去正式演了人生的第一场戏。“顶替去的比老班子他们搞得还好。”台下的人群鼓掌起来。

  这一次的表现让杨秀举的父亲刮目相看,“是根好苗子”。于是,一口气把“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全部给他教了个遍。

  学好后杨秀举便开始了正式的演出,悟性与勤奋让他成为了当地鼎鼎有名的戏师。看侗戏是当年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之一,说起当年侗戏的受欢迎程度,情动之时,杨秀举不经意间把声音提高了一个度。

  “那天热闹的哟,最少都得有七八千人。”1979年正月,在摆头村口被雪融满水的田坎上围满了看戏的人,杨秀举擦了擦眼睛吓了一跳。“妈呀,下台来才看到,三个小时的戏,他们是踩在水田里看的!”

  摆头水田里那次万人空巷的演出持续了两天,第三天在戏班去邦洞镇的路上,他们被县里文化馆派来的车拦住,直接把拉到了县城电影院去演。

  从那以后,他成为了各个寨子里争相留宿的“龙客”。“吃的肉是最好的,睡的铺子是最新的。到白市汶溪的那次表演,主人家把洗澡水都打好了。”

  “那时候演旦角我敢讲岩门没得哪个有我形象好,大胆的姑娘直接找人来问亲,亲事不成还送了我两双自己缝的布鞋垫。”他站起来用手指顶过头做了一个手势,“就像现在的李玉刚。”他说。

  在这个位60多岁的老戏师眼里,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位歌声优美,形象帅气,台上一呼百应的歌唱明星,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时代变迁: 侗戏渐失宠 这戏不能断在我手上

  十几年后,杨秀举怎么也想不到,流传了300年的侗戏怎么就失了宠。

  1991年,他看着围观电视的人群,拥挤的场景让他觉得就像当年围观他唱戏一般。

  当年,堂兄家接媳妇带来了岩门第一台黑白制式的电视。这台电视一打开,岩门寨子口的那个“石门”好像也被撑破,电视里面精彩的世界几乎把寨子里所有的青年都拉了出去。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岩门田间地头的练戏声变得越来越小。

  2000年正月,等所有青年都回来,在村头他把话说出了口。

  “得有几个年青的来学戏就好啊!”

  “哪个还来和你学这个?”话才说完,有人就把话接了。

  他不知怎么接下去,没有再说话。“哪个来和我学这个?”当年风光无限的“李玉刚”被问住,找人学戏这事他再也没有提过。

  “太可惜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这戏断也不能断在我手上啊!”2011年,他憋不住和岩门村小当时校长提起起这事。

  “来小学教戏?”校长提议道。这话一说出口,两人一拍即合,下了饭桌,立刻把想法报到了乡政府教育站。

  “搞起来!”乡里给了他一个坚定的回复。“把地方课安排成大戏课,拿你们岩门小学开个头!”

  那天,以前教书用得的教案本子变成了他教戏用备课案。他在首页用16个楷体填满整整一页:“我的心声:传承侗族文化,拯救地方戏曲。”

  从此,岩门寨子里咿咿呀呀的唱戏声从山间田里转到了在岩门寨子中心的小学操场上。

  看今朝:侗戏又“火”了 唱它个“天昏地暗”

  2011年春节,他把他的岩门村小侗戏班带到了县城里。

  “一伙小崽崽唱戏,这个好看!”在县城的春晚演出过后,反响特别热烈,整个天柱县知道了岩门村的杨秀举带群学生搞了个大戏班。

  他和他的侗戏班又“火”起来了。

  “我们学校也想搞!”演出过后,当时渡马镇中学的校长来到杨秀举家,想让他去中学也带一个侗戏班。

  “我还要想一想。” 身体的病痛没有让杨秀举立刻同意 。

  “岩门小学教戏就在我家背后,去不了的天随时可以补。去中学教戏有6公里,天天来去我怕吃不消。”他犹豫了。

  “每个星期只开两次课,都安排在赶场天,方便你来。”第二次中学校长来到他家打消了他的顾虑。这次他按耐不住了,自己找来了单车,骑上四十分钟去,开了一个侗戏中学班。

  后来,这四十分钟的单车,他又随着岩门村小各合并到了镇中心小学的脚步骑到了镇中心小学。

  “现在热闹啊。”他说,“现在我在小学班有23个人,中学有37个人,加上在寨上的老年班和媳妇班差不多百把号人了!”

  2017年春节期间,他以“天柱传统文化优秀侗戏传承人、”“最美天柱人”的名义又参加了县城里春节的全县联欢表演。站在能容纳几千人的台上,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感觉当年的气势又回来了。

  采访到尾声时,杨秀举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他放下饭碗,径直往寨上走去。寨头那边,老年班的伙计们正在等他,他们一起从老柜里翻出唱戏的老道具,准备明天元宵村里的表演。到了晚上,几个老伙计吃饭时,半口酒下去,“一言不合”就对起戏来。“唱起戏来就不管了,从火炉到堂屋唱它个天昏地暗。”杨秀举笑着说。 (赵静 实习生 龙章榆)

责任编辑:王春【收藏】
上一篇:天柱龙金莲大妈喜谈“舌尖上的变化”
下一篇:天柱首个自产自供自销农业合作社实现赢利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