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施秉喀斯特的“后申遗时代”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10-20 10:55:17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解决好“保护和开发”问题

  “世界遗产名录”设立的目的,无非是保护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而对于申请者来说,这显然不是唯一的动力,更多时候,是为了建立一个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核心吸引物。

  进不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有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说,我们得了国家级风景区,继而又得到了地质公园,到现在的世界遗产名录,接下来就是圈起地来,坐起收门票了。这确实想得过份的简单幼稚。这当然也不错,因为申遗的目的就是把这个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变成了产业,甚至能带动区域经济。但是,我们是对世界教科文组织有过承诺,直接就是奔着钱的方向去想,其结果必然两头落空,世界遗产被破坏了,钱也是赚不到的。而另一种更多人期望的,纯粹原生态的保护,丝毫不动,但是这种保护需要持续地投入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基本上无法持久。纯粹赚钱最终毁灭,纯粹保护又无法持久,保护和发展之间的整体平衡很难,它需要的整个区域的战略设置和配合,而不是单独的拿世界遗产怎么处理。关于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有过专门的研究,他的研究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

  我们知道,凡是一切美,大多来源于自然的和谐,日本有个白川乡,它偏居一隅,安宁地坐落在一个青翠的山谷之中,散发着世外桃源的气息,处处不可思议。最不可思议的,就是白川乡的名居——合掌式建筑。合掌式建筑的名称源自于呈人字型的屋顶,如同两手合握一般。屋顶上铺着厚厚的茅草,造型奇特而古朴,仿佛进入一个别样的童话王国。1995年12月,白川乡的合掌式房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白川乡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建筑形式,非常适合该地区的大家族居住。白川乡合掌造最可贵之处,莫过于它的生命力。它并不像其他多数世界遗产一样变成纯粹的观光地,至今依然有上百村民居住在白川乡。村民们在这远离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坚守着这一份质朴与宁静。韩国有个历史村落——河回村。这个村是韩国庆尚北道安东市的古村落,因为洛东江支流花川在此回绕而得名,当地保留了朝鲜时代的建筑和风俗,包括河回面具,2010年与庆州良洞村以“韩国历史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河回村和良洞村始建于14至15世纪,这两座村庄被认为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村落。这两个村落背倚树木繁茂的青山,面向河流及开阔的农田,它们的布局和选址的目的在于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物质和精神食粮,反映出朝鲜王朝(1392-1910)早期鲜明的贵族儒家文化特点。其建筑包括村落首领家族的宅第、其他家族成员的木框架结构房屋、亭台、学堂、儒家书院,以及原平民居住的单层泥墙、茅草屋顶的住宅群。河回村和良洞村山环水绕,亭台如画的美丽景致,曾被众多17和18世纪的诗人所咏颂。

  到英国旅行,最好做个背包客,避开城市,从南向北走,一路上,草地、城堡、教堂、石房、绵羊组成的宁静和谐景色,养眼又养心。置身于其中,此时你就体验到了欧文所说的“英国景物的最大迷人之处在于浸润其中的一种道德美感”, 更深地理解了爱默生关于臻于完善之美的评论,即“被赋予了灵性因素的自然美”,“有了人的意志的自然美”。曾发生“羊吃人”圈地运动的英国创造并发展出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巧妙融为一体的文化,显示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平衡好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保 护、历史遗产保存的三者关系。当然这种平衡的取得远非一蹴而就,因为和谐完善的价值追求始终需面对生存危机、利益之争的挑战。英国人既崇古又尚今,总是在顾后中瞻前。英国人在乡村凋敝后,反思并重拾了乡村文化精神,这种乡村文化运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在立法和政府与社会互动方面取得了成效,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在申遗过程中,施秉确实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我将以上的外国成功例子举出来,其目的就是“记得住乡愁”这个角度出发的,也就要我们在“保护和开发”上下点功夫。不在这方面下点苦功,让我们心痛的不只是美丽自然的消失,还是梦回家乡而梦醒后无迹可寻的失落,更是上对祖先下对子孙的愧疚。

  误区在什么地方呢?比如:我们把简单形式上的“穿衣戴帽”就认为是保持了传统的建筑文化了;把入景区的步道修得豪华了(其实有的是重复建设),多增几个景点就是深度开发了……如此等等。为什么我们就不思考一下深层次的问题呢?

  笔者认为,要搞好后申遗时代的保护和开发,那就必须加强对遗产的充分认识和利用。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旅游的文化本质决定了旅游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产业经济类型,文化内涵深浅程度是产业发展的评价标准,在对世遗的保护和开发上,就是一定多走文化路线,文化路线才是旅游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现在我们放任了这种文化佚失,将原来相对封闭的局面打破了,当地拥有的独特文化风情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冲淡、同化、甚至消失,瓦解了乡村的主体地位与生活风貌。比如:为什么放任乡村的一些建筑兴建哥特式建筑呢?为什么我们不在别人兴建之前提出一个可行的带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方案呢?因此,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一定要保护好的。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政府和旅游企业投资开发社区旅游项目时,不仅应重视旅游经济的开发,还应重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项目的建设,帮助和巩固当地的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礼仪风俗、民间信仰等特色活动,恢复和保护当地特色的民居建筑、特色服饰等文化事项。施秉旅游开发都二十多年了,我们一直只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历史的传统的东西都放弃了,十分可惜。比如: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等等文化就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有一百五十年历史的“偏沅巡抚”,为什么就不让别人知道——先有“偏沅巡抚”才有湖北、湖南呢?华严洞摩崖在明清就是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呢?鹅翅膀——中国第一座立交桥会在施秉出现?有婚姻活化石和中国文字活化石双重价值地位的“刻道”为什么不开发利用呢?明代古驿道为什么始于施秉?……又如节日文化,杨柳塘芦笙节明清时候是黔东最大的节日之一,现在还不准开展活动了,有公母芦笙之称的清水江芦笙节举办不起来……在施秉县城我们找不到一点地标性的建筑让人照相。说实话,施秉的旅游就是缺乏一种跨越时空的思路,以至责怪游客——到施秉旅游半天,而到别人那里去住宿。你找不到一点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叫做“根”的文化满足别人,那责怪游客就是一种野蛮行为。这就是“文化底蕴”不足问题没有解决好。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历史的、宗教的和民俗的文化,有意识地保护式开发历史文化古村落群,保留今天的原生态自然村,保持特色村的自然形态,传承人文历史,挖掘农村带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体现历史凝重感和文化彰显力。注重挖掘各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产业特征、风俗习惯等元素,积极树立山里村等童话乡村典型,让一部分农村、一部分点“亮”起来。同时,加大民族乡村童话文化识别设施建设。在田间地头、道路两旁、户外休闲场所建立童话故事宣传牌、童话故事个体或系列雕塑,或是将农房打造为一个故事背景或者场所,增加童话色彩。

  参考文献:《学者呼吁直面“后申遗时代”》——《北京晨报》

  《英国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保护》——肖宏宇

  作者简介:吴安明,笔名紫夏,男、1963年11月生,施秉人。著有《偏桥遗梦》(45万字,已出版)、《偏桥春秋》(50万字,未版),现承担贵州大学“古苗疆走廊”部分课题。现为施秉苗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施秉县酝酿调整云台山门票价格 现执行价格50元/人次
下一篇:施秉县评选“荣誉市民”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