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徜徉在青山绿水中的小康生活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8-12 10:55:48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郎德苗寨依托原生态资源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开发之路

  本网讯 署假期间,雷山县郎德镇郎德苗寨38岁的妇女梁凤要比平常的时候忙得多,每天得接待20人左右的游客,大都是亲子游散客。

  “每天能赚上500元,应该没问题!”8月10日,梁凤边忙准备10多名游客的中午饭边说。

  梁凤能有这般收入,得益于这个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苗寨,鬼斧神工的风雨桥、清澈见底的小河、美丽宁静的田园风光、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满山皆绿的环境,和古朴浓郁的民风民情,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度假旅游。

  “依靠这些原生态资源,让我们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小康生活!”梁凤说。

  每到酷热的夏季,重庆游客张力波一家3口都来雷山呆上十多天,张力波感叹说:“这个地方真凉爽,白天下河冲个澡,晚上睡觉还盖上薄薄的被子,简直就是天然大空调,这里的人太幸福了!”

  镶在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的雷山县,森林覆盖率达72%,由于欠发达欠开发,给当地人保存下完整的原生态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的,那是相当的丰富,唐宋服饰、明清建筑、魏晋歌舞等遗风随处可见。苗族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医药、苗年、苗绣、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鼓藏节等13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星散民间。


老外对苗族银饰爱不释手

  青山绿水中趟出金山银山来,“今年全村户均茶叶收入1万元左右,将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望丰乡乌江村支部书记李世达高兴地说。

  183户的乌江村,在种茶前,村里的青壮年几乎外出务工,近年来,在支部书记李世达的带领下,151户茶农种上茶叶,现该村种有绿茶基地3160亩,看到村民种茶致富过上小康生活,在外的务工人员纷纷回来加盟发展茶叶,计划用两年时间发展到 5000亩,打造成为全县最大的茶叶专业村。

  “种茶即绿了荒山,又能致富群众,实现保护生态与发展致富双丰收!”对茶叶发展带来的实惠,李世达站得高,看得远。

  在雷山,涌现出乌江村这样的茶叶专业村就有30多个村,建有绿茶基地12.7万亩,今年预计茶叶产值逾7亿元,受益农户1.46万户4万余人。

  该县农民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林下鸡、天麻、黑毛猪、娃娃鱼、果品、小香羊和商品牛等特色经济,受到市场的青睐。

  雷山黑毛猪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山野菜,以肉质细嫩,口感回香的特质,赢得北京等大中城市高端客户的喜爱,以不菲的价格通过会员制源源不断地销往北京、深圳、贵阳等地。有了需求量,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饲养黑毛猪的积极性。当下,该县黑毛猪年出栏 6.6万头,黑毛猪成为当地3万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完好的原生态资源,给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生机,在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如何找到平衡点,该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乡村旅游得到永续发展。

  今年上半年,该县以乡村旅游为主接待游客175.5万人次,同比增长29.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31.3%。目前,该县直接从事旅游产业人员有6000余人,带动5万农民发展银饰、剌绣、蜡染等特色经济致富。(潘国雄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截至8月11日 雷山县本科录取428人
下一篇:雷山县:“小康讯”基础设施建设正阔步前行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