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变“闲”为“宝”——锦屏钟灵乡竹荪产业转型发展侧记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5-16 10:03:24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近年来,竹荪产业在锦屏县钟灵乡风生水起,为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书写了浓重一笔。在该地竹荪产业不仅实现了农村人脉、水脉、绿脉资源的“优势集中”,而且吸纳了大批农民 “当地就业”,成为家门口增收的“绿色工厂”。2012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每日农经》栏目摄制组到该乡阳艾村竹荪种植基地采访录制,该地竹荪菌农凝聚抱团,近200户菌农组建了3家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也由2010年的110亩,扩增至700余亩,并辐射带动隆里、固本、启蒙、平略、偶里等5个乡镇种植,年产值达4200多万元,带动就业人数600余人,该乡随之贴上了“竹荪之乡”的名片。

  本网讯 仲夏的杉乡大地,绿意盎然。农村传统的赶集日里,集市上选种购苗、地头锄地点豆栽苗、田间耕牛吆喝……成了乡间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钟灵乡阳艾村竹荪种植基地的种植大棚里,留守妇女杨成柳手挎竹篮,在一排排整齐堆放的香菇菌棒间行进着,不时弯腰蹲下摘取鲜菇,棚前已有几筐满满,来不及擦一把汗的她又去掀开另一个菌棚。

  “这不是竹荪基地吗?啥时候种上了香菇?”笔者不禁疑惑着。

  “去年,就把闲置的竹荪大棚改种香菇了,收益不错,已经出菌将近一个月了,每个大棚每天出菌100多斤,批发价在4至5元之间,按30天计算,每个大棚有将近15000元的收入。”问及改种香菇的效益,杨成柳津津乐道的捣鼓着她的“生意经”。

  原来从去年开始,2010年种植的竹荪大棚已有了3年期限,需要将原种植竹荪的土地闲置两年才能继续种植,以改变调节土壤结构环境。 2013年秋季,合作社协同县乡党委、政府进行专题调研,引导农民将“闲置”土地进行香菇、有机蔬菜等种植,使“闲置”土地能充分利用,让竹荪种植产生土壤“营养”得以调节,不断推进循环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

  截自目前,钟灵乡已经调整种植香菇50亩120个大棚,种植有机蔬菜近20亩,并引进香菇种植加工厂1家,直接经济产值达200余万元。

  钟灵乡阳艾村作为锦屏竹荪产业发展中心地,可使用耕地1598.8亩,其中适合种植竹荪1200余亩,目前建有食用菌产业园区1个,成立了竹荪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蔬菜协会等经济组织6个,协调盘活土地流转循环利用,产业转型调整,成为了菌农们的新思考。

  面对以有的喜人成绩,钟灵人的头脑依然清醒。乡党委书记龙召春表示,“农业产业化及结构调整的文章永远做不完,怎样为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钟灵人转换思维,提出了推进竹荪产业由区域性特色产业向农业生态循环发展产业及产业链发展的新思路,做出了力争3至5年时间把钟灵打造成为“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兴乡、强乡,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促乡”的决定。

  “竹荪种植是我们的龙头,但竹荪繁育3年之后土地的循环利用,是我们要面对的思考,如何盘活激发“闲置”土地潜力,更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分管农业的杨春乾副乡长对钟灵乡竹荪产业及农业发展前景有自己的理解。

  据阳艾村的党支部书记杨从全介绍,去年10月,钟灵乡盛丰竹荪种植农民合作社党支部组建,全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扩大规模,党员干部、人大代表、致富带头人等示范点、带动点应运而生,土地流转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去年,该村召开竹荪产业专题会议 20余次,进行农业技术集中培训4次近500人次参加,协调土地流转80余亩。

  如今,在阳艾村竹荪种植基地,一个个灰白色的钢架大棚次序井然的排列着,像一个个哨兵,见证着菌农们整地大棚、采摘搬运蔬菜,给蔬菜进行人工授粉……的忙碌过程,守护着群众收获的希望,相信当地转型发展的生态农业一定能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龙见锋)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锦屏县加快城市社区建设描绘“杉乡”美好蓝图
下一篇:锦屏县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夯实社会“民生根基”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