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黄平实施农村水利工程14万余人口不再“渴望”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12-25 09:10:45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图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远坤(中)下到黄平县浪洞镇松坪村视察农村民生水利工程情况(蔡光荣 摄)



图为黄平县重安镇黄金村群众在修建村寨应急水源(蔡光荣 摄)
 

  本网讯 “还是深山里的水安逸,这水不仅干净,而且喝起来还回甜,再也不用喝寨沟水了!”这是黄平县浪洞镇松坪村农妇杨大姐在哗啦啦的水龙头前一边洗衣菜,一边高兴地告诉前来调研的镇政府干部。如今,松坪村与其他村寨一样,能喝上这样干净、清甜的自来水,都是得益于黄平县实施民生水利工程的结果。

  黄平县自2011年开始,先后利用中央财政和地方匹配资金10325.07万元,在全县实施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到2014年底,全县已有14万余农村人口用上了洁净甘甜的生活水。由于民生水利工程实施工作进度快、质量高,前不久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远坤还专程到黄平县农村就民生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视察和调研,并对刻县在关注民生工程上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的赞赏。

  2011年以来,黄平县充分抓住中央对西部地区大力支持的政策机遇,按照贵州省水利厅的要求和“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全民治水”工作措施,为全县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16.389万人口饮水安全的宏伟目标,根据总投资为10325.0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260.06万元,地方投资2065.01万元)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方案,为了及时有效地将全县的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落地抓实,黄平县还成立了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水利、发改、财政、审计、国土、卫生、环保等部门及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齐心协力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县政府每年都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民生工程之一向社会公开承诺,同时分别与相关单位和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质量、进度进行督查,有力地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



图为技术人员正在修建的农村人饮蓄水池(蔡光荣 摄)



图为旧州镇群众奋战在民生水利工程施工现场(蔡光荣 摄)
 

  黄平县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县。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布局分散、施工战线长、工作量大的实际,在工程立项前,作为职能部门的县水利局还积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及项目申报程序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及实施方案,同时组织受益区村民就工程设计方案、筹资比例、投工投劳方案等进行“一事一议”,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筹资、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各项目工程进展情况,县水利局还抽调3000多人次精干技术力量,会同监理部门狠抓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确保了民生工程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健康开展。此外,管理运营单位每天在派员进行常规检测的基础上,还组织和协调检测单位采取定期化验和不定期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实施场地的水质进行适时监测,确保了群众饮水的健康和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使全县农村人口生活用水困难、生活水质不达标等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通过民生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扎实开展,黄平县农村家庭自来水普及率在逐年提高。2011年,全县项目总投资941.73万元,完成并解决2.02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2012年项目总投资为1173.81万元,解决了2.37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小学师生饮水人数500人);2013年项目总投资1707.87万元,解决了3.69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解决学校师生人数3878人);2014年项目总投资3513.29万元,目前已使6.57万农村人口结束了喝寨沟水、田水和屋檐水的历史。

  黄平县水利局通过一系列民生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极大地减轻了农民人口取水的劳动强度和节省了取水时间,让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和劳力从事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不但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健康指数也在大幅度提升,收到了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农村民生水利工程还促进了农村村容寨貌的绿化和民房庭院的美化,农村环境面貌、农民精神风貌大为改观。如今,在黄平县许多村寨里,一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风尚正在形成。(廖尚刚 蔡光荣)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村民死在家中右耳"失踪" 死因初步确认系酗酒
下一篇:黄平至旧州公路改扩建项目取得阶段性胜利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