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黄平县立足该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围绕打造“最秀美的旅游风光,最生态的旅游路线,最民族的旅游品牌”目标,对症下药,强化措施,切实推动乡村旅游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点乡村旅游接待条件。加大对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做好乡村旅游特色村寨道路、厕所、停车场、商贸流通体系、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相关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重点乡村旅游扶贫村旅游接待能力。
发挥精品景区示范作用,带动重点村脱贫致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力量打造重安望坝、枫香革家风情、新州学坝和旧州万亩大坝农业示范园、舞阳湖生态疗养度假区等一批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形成乡村旅游精品产品,促进重点贫困村增加就业和增加收入。扶持一批乡村旅游带头人,引导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小微企业,探索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把黄平的优质乡村旅游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
开发创意旅游产品,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围绕传统手工艺优势突出的特色旅游商品,探索“旅游+手工艺”模式,对有传统手工艺的贫困户开展“前店后厂”旅游手工艺经营示范,形成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探索“旅游+电商”模式,把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进一步包装成网品,推动贫困村特色农产品、旅游工艺品销售。
充分挖掘我县节庆活动,丰富文化内涵。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办公助、弘扬文化”的原则,政府适当补助办节经费,把我县重点扶贫村富有文化气息和乡村旅游价值的民族传统节日打造成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借助旅行社市场化运作的渠道,吸引游客观光体验,促使节庆等创意产品致富于民。
突出地方特色,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坚持地方性、坚守乡村味、筑牢田园梦,防止破坏村庄原有机理和整体风貌的破坏性开发。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将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扶贫成效。
强化市场推介宣传,推动旅游热点知名度。围绕“芦笙、刺绣、苗歌、美酒”,发挥旅游部门引导旅游市场职能作用,把推广旅游扶贫作为市场开发的一大亮点。鼓励和支持旅游扶贫村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演艺、农事体验、节事节庆活动。抓住深入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推动互联网企业深度参与旅游扶贫宣传营销工作,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宣传推介旅游扶贫新成果、新亮点。
加强人才培训,增强发展后劲。把育才引智,加大人才培训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抓手, 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组织实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把加强旅游扶贫村村官、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培训,作为落实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的抓手。(王荣)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