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锦屏县隆里乡华寨村以前是“乱村”,当地村民知耻而后勇,探索出了契约式管理村寨的新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村寨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之间出现矛盾纠纷,很快就得到完满解决。据统计,该村10年来无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被中国计生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少数民族社区学习”项目点。
劝和组劝和
闹别扭的夫妻唱起“感谢歌”
华寨村辖3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总计有216户959人。10多年前,村中治安很差,家庭内部及邻里之间经常发生口角,偷鸡摸狗之事层出不穷,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
2004年,村里面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决定借鉴“周礼”中的“乡饮酒礼”的做法,把酒宴当作“政治协商”或是“元老会议”的形式,召集村民到宴席上来,共商村寨的发展。
在一次酒宴上,酒过三巡之后,有村民站起来提议出台村规民约,对村寨进行管理。
这一提议获得了广泛的响应,村里面随即制定了一部集法律、道德和礼仪于一体的“村规法典”,称之为“合约”。“法典”颁布之后,所有村民都自觉按上了手印。随后,村委会就把“法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村中醒目位置。
合约碑
当然,光有“合约”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人执行,它才管用。为此,华寨村组织了部分能说会道,能喝酒能唱歌的村民成立了“劝和组”,负责执行“法典”中的相关条款。
在劝和过程中,劝和组依然借鉴了《周礼》中“乡饮酒礼”做法,谁家有矛盾纠纷,劝和组人员就到谁家去放“和气炮”,喝“和气酒”,唱“和气歌”,挂“和气匾”等,争取在短时间内化解矛盾。
有一次,华寨村二组的吴海鹏、龙菊艳夫妇因家庭矛盾争吵。其间,吴海鹏盛怒之下,撕掉了一张100元大钞。争吵之后,夫妻俩互不说话,进入冷战。
劝和组得知此事,便上门劝解。出发时,劝和组就开始敲劝和鼓,村民们听到了声音,都出来看热闹。
到了吴海鹏家,劝和人员便燃放“劝和炮”。吴家夫妻俩见劝和组来了,赶紧迎接,并生火做“劝和饭”。在吃饭时,劝和组唱着“劝和歌”,传递着“以和为贵”的家庭理念。
吴海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后,当众向妻子道歉,夫妻相互碰酒杯重归和好。劝和组完成任务,就要离去,吴海鹏夫妻俩举起杯子,唱起了“感谢歌”。
“钉子户”没有站出来“发难”
2013年华寨新区的建设中,涉及到搬迁坟墓和征地问题,当时有人担心,会有“钉子户”站出来发难,影响工作的开展。
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涉及到的村民都愉快在相关协议签了字,搬迁和征地工作顺利开展。
在这其中,华寨村的“五老”立下了汗马功劳,所谓“五老”,指华寨村的老党员、老村干、退休老干部、寨老、老军人等。在该村,除了有劝和组,还有“五老工作组”,该工作组在派出所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他们在村民们中当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当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同时还监督村两委成员,当监督员。
村中有诸如搬迁坟墓和征地之类的大事件,“五老工作组”便立即入户,做相关村民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四次……
据统计,到目前,“五老工作组”总计调解的山林纠纷33起,成功调解33起,调解成功率达到了100%。
治安好转了,全村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据了解,当地村民2004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到2013年已上升到了5600元。(刘芳俊 摄影报道)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