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黄平县残联的帮助下,黄平县双下肢瘫痪的青年杨再贵自己加工扫帚出售,每个月有上千元的收入,他由此找到了一条养家糊口的路子。
杨再贵今年33岁,1998年因患脊髓肿瘤病,致使双下肢截瘫,不能站立行走。不过杨再贵很坚强,他练出了能照顾自己的本事,还可以帮助家人料理一些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杨再贵(坐轮椅)与父亲(右一)
不过他所在的家庭运气一直很不好,杨再贵生病6年后,父亲因患帕金森病又倒下了,四肢抖动乏力,一个家,因此更加贫困了。
这时,家里靠母亲一个人挣钱,太难了,杨再贵决定找些事情做。他最先想到从事修理,不过,没有人愿意收他做徒弟。杨再贵只好郁闷坐在家中等待。
今年1月22日,黄平县残疾人的干部到杨再贵家慰问。他认为机会来了,就说自己想找事情做养家糊口。县残联的干部很支持,立马建议他加工扫帚,因为这项技术有人教,易学,而且还有企业负责销售,加工制作人员不用去考虑销路。
1月27日,县残联的领导带着在黄平从事扫帚加工10余年的残疾人创业代表聂贵月来到了杨再贵家,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杨再贵就学会了这门手艺。学会它之后,杨再贵每天可加工15把。
县残联干部购买的200余斤棕送杨再贵加工扫帚
县残联干部在仔细查看杨再贵做的扫帚
当然,加工的原料需要加工制作者自己掏钱,杨再贵拿不出来,县残联有关领导获知情况,自掏腰包,给他买了200多斤加工扫帚的原材料。到2月27日,杨再贵加工扫帚300多把,净挣了1200元。这些钱对别人来说很少,却是杨再贵生病以来赚得最多的钱。
“只要他坚持干下去,每月挣一两千元没有问题。”从事扫帚加工10余年的聂贵月说。据了解,棕扫帚市场前景很好,是易消费品,需求面广,学校、家庭、酒店等场所都离不开它。目前,在黄平市场,扫帚每一把售价是6元。(王林惠 摄影报道)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