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黄平县又发现古田 造田工艺先进 一百年不漏水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1-07 09:09:48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一里田局部面貌

  在黄平县启动对重安半山古石梯田申报中国“非遗”的工作(本网曾作报道)时,该县文物工作者又在翁坪乡的冷坪山下发现了具有文物价值和农耕文化研究价值的“一里田”。

  田埂就是直线

  据了解,冷坪山“一里田”距黄平县城有40公里,所谓“一里田”就是在一华里的区域内,都是农田,一丘连着一丘,中间几乎没有插入“另类”的东西,如此延绵了一华里的距离。黄平县文物工作者介绍说,这些田呈南北走向,站在南面往北面看,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感觉。据悉,“一里田”实际长度约500米,平均宽度 40米。

  此外,这些田的田埂都很规整,特别是隔离田与田之间的田埂,那完全是一条标准的直线。“这样田地就是典型的井田”。黄平县一位文物工作者说。


修建出来的田埂与墙面

  “一里田”隶属于翁坪乡罗坡寨的集体土地。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田地建造于两个时期,即清朝同治年间以及上个世纪70年代。其中修建于清代的系南面面积较宽的部分;北面稍微狭长的部分则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时期补造的。现今,这些农田由村民杨通胜等人承包耕种。

  杨通胜是当地的寨老,他说,清代建造的农田由一名叫杨粱打的人率领其9个儿子,花了9年时间完成的。当年尽管水稻产量不高,但每年都能收到120多挑(每挑50公斤左右),因此这丘田在当地也称为“李吧盖”(苗语音译,汉语为“百挑田”)。

  据了解,早年的罗坡寨附近石材丰富,土地肥沃,尤其是那红石材遍布山岭,是开山造田的最佳选料。杨梁打是这里最早的住户之一,不过,开始他没有造田的打算。后来,他的9个子女逐渐长大,家里粮食不够吃了,杨梁打便谋划着造田。

  动工后,孩子们都来帮忙,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后来,只要不下雨,日落也不息了,挑灯夜战。

  刚开始造田时,杨粱打51岁,到他60岁时,田地修造完毕。从此之后,杨梁打家的家境殷实起来。后来,杨梁打继续带领子孙造田,进入民国时期,他们家建造的农田达到了50多亩。“杨家也由此成了翁坪一带远近闻名的大户。”杨通胜说。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召开作风建设专题会议 加强作风教育整顿(图)
下一篇:低保“阳光”温暖黄平7万余困难群众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