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弥补黄平县公安机关警力不足,提高交通安全管理能力,根据黔东南政法 [2013]13号《关于各县设立农村片区交通警察中队的指导意见》,经县人民政府批准,黄平县公安局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农村片区交警中队协勤人员共32名,中队办公地点分别为旧州、重安、谷陇、浪洞。现将具体招聘事宜公告如下:
一、招考条件
1、聘用人员需具有国家承认的中专(中技)或高中以上学历,
(退伍军人士官退伍的可放宽到初中文化),专业不限;警察院校毕业生和有机动车驾驶证者优先。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行,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遵纪守法,热爱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并自愿扎根农村工作的。
3、报考年龄要求:
年龄一般在18周岁以上(报名时须满18周岁)、30周岁以下(士官退伍的可放宽到35岁以下),年龄计算截止2013年10月1日;
4、身体健康,体形端正。双侧单眼裸眼视力均在4.8以上,身高男生在165CM以上,女生在155CM以上。
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作为招聘对象:
1.涉嫌违法、违纪正在接受审查,尚未做出结论的;
2.曾被辞退或被开除公职的;
3.受过党政纪处分、刑事处罚、劳动教养、少年管教的;
4.直系血亲和对本人有重大影响的旁系血亲中,有被判处死刑或者正在服刑的;
5.直系血亲和对本人有重大影响的旁系血亲,在境内外从事颠覆我国政权活动的;
6.有关 法律 法规规定不得聘用的其他情形。
二、报名、资格审查
(一)报名
1、报名时间:发布之日起至9月20日。本公告通过《黔东南信息港》、《人民网》、《且兰黄平网》公开发布。
2、报名方式:报名分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种方式,网上报名的请自行下载《黄平县公安局招聘交通协勤报名表》,填写并粘贴电子照片后连同本人身份证、毕业证、退伍证、驾驶证等相关证件扫描发送到邮箱(邮箱地址: 68001905@qq.com )。节假日只能通过网上报名,不受理现场报名。
现场报名请持本人身份证、毕业证、退伍证、驾驶证等相关证件及复印件一份,(201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持就业推荐表原件及复印件)。交近期同底免冠一寸照片2张。到黄平县公安局政工室当面审查并报名。
(二)资格审查
报名工作人员根据考生填写的个人信息,对照《招聘公告》规定的报名条件,对所提供的证件情况进行现场资格审查,符合报名条件的给予报名,对审查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不予报名。对网上报名的,我局招聘办公室另行通知集中进行资格复审。
三、笔试和面试
1.笔试
笔试为闭卷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笔试内容:一是基本的法律、法规;二是基本国情知识、时事政治等;
笔试由黄平县公安局具体组织实施,笔试时间另行通知。
笔试地点统一设在黄平县城,具体地点见笔试准考证。笔试考生同时持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或有效《临时居民身份证》)方能进入考场参加考试。
四、面试
根据笔试成绩按1:3进入面试,报考人数达不到比例的全部进入面试。面试由公安局招考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进行。
总成绩比例计算
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
考生的总成绩比例计算: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占50%。即:考生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50%+面试成绩×50%。
笔试、面试成绩和总成绩均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五、体能测试
笔试、面试的总成绩按1:2比例从高分到低分取划定入围人员进行体能测试。测试内容为:1000米长跑、俯卧撑、立定跳远三项,评分按人民警察体育锻炼评分标准进行。
五、体检及政审
将体能测试及面试成绩进行综合排名,按1:1比例确定拟聘用人选进行体检,体检合格的进入政审环节,不合格的取销资格并向下递补。经政审合格的,确定为拟聘用对象。
六、公示
确定为拟聘用对象的,将在《黄平且兰网》等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时间7天。
七、聘用及相关待遇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县公安局行文聘用,签定《劳动合同》,并参加岗前培训。合同每次签三年,试用期1个月(试用期间执行试用期工资),试用期满后考核合格的,办理正式聘用手续。工资全部纳入县财政给予保障,待遇为:基础工资+基本社会保险+工龄工资+绩效工资制度,基础工资为每月1600元,基本社会保险包括五险,单位缴纳部分合计550元,个人部分从个人工资内扣缴。今后增资根据当地经济水平适时调整。
正式聘用人员由县公安局统一安排到四个片区交警中队从事交通协勤岗位工作,由县公安局统一管理,统一着协警人员制式服装。今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按一定比例逐年组织交通管理工勤人员社会化招聘考试,择优转为参照事业单位落实工资待遇工勤岗位人员。
招聘领导小组负责人:熊茂光
报名咨询电话:13508551633
监督部门:黄平县公安局纪委
黄平县公安局
2013年9月13日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