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55-8222000
本网讯 (记者 田应龙 王晓 摄影报道)4月24日上午10点过钟,在黄平县谷陇镇翁勇村村委办公楼前,村民吴治芬拿着一把钱从人群中走来,到了空旷地,拿着钱数了两遍:没错,就是900多!
这是吴治芬在本村的产业地里打工得到的收入——去年,村里实施了500亩的白及种植项目,当年10月,项目基地大量用工,吴治芬报名参加,成为了产业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就可以获得70元的工资,超出8小时,多干一小时就多得10元。

村里不搞产业时,吴治芬的工作状态就是打零工,长期“出没”在黄平、谷陇等地,收入很不稳定。
据了解,在翁勇村,像吴治芬这样在产业地做工的村民有130多人,几乎都是妇女,最大的有70多岁,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她们都是一伙“老伯妈”。工资花名册显示,当天领钱最多的是村民杨衣付,总计1400元。
这还不是杨衣付最高的月收入,遇到天气持续晴好的月份,她的工资突破了2000元。
领到工钱后,杨衣付细数了在产业地做工的快乐:就在村里做活路,可以照顾到家庭,做到了两不误;公司按时发工资,收入比较稳定……

“这次领到了工资,要准备请客不?”县里帮扶单位的干部这样问杨杨衣付。
“要请,准备请姐妹们来喝点酒!”杨衣付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翁勇村白及基地项目负责人说,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杜绝药物污染,基地的白及全部采取人工除草的措施,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多就业岗位。
“目前,在我们翁勇村的白及基地,活跃着100多名产业工人,都是本村村民。”这位负责人说,而从去年10月至今,仅工资一项,就发出了近40多万。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