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让传统村落“活”起来 ——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黔东南实践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6-10-13 15:31:55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有人说,传统村落不是一座静态的博物馆,也不是一卷发黄的古书,它更像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的时空隧道,让你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任意穿梭,见证时光的沧桑与传奇。 


打禾归来


剑河水鼓舞苏志平摄

苏志平摄开心的苗家少女 丁新成摄

长桌宴 杨光才摄


雷山郎德风貌 袁刚摄

  走进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我们可以从傲立风雨的古老建筑、从永不褪色的民俗民风、从生生不息的尚农乐耕中,感受到它鲜活的生命。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传统村落正在衰落消失。

  保护,刻不容缓。而如何保护与发展,正激起日渐热烈的讨论。

  有276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黔东南州,早已迈开行动的步伐,在让传统村落“活”起来的道路上奋斗了数年。

  而从去年起,通过搭建高端平台,黔东南将这份“守护”更加升华、涤荡开来。

  2015年11月16日,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在黔东南州凯里市举办,上演了一场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并形成了十大核心成果,包括发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宣言峰会》、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联盟”、发出《推动黔东南苗族村寨侗族村寨加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倡议书》等。

  今年10月12日至14日,以“共创共建共享——构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新型关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又在黎平肇兴侗寨拉开序幕,多达10多项的子活动让公众对这次峰会成果又将有更多期许。

  透过峰会,我们看到,不管是在黔东南还是贵州省乃至全国,昔日沉寂的中国传统村落已引发大众关注,并牵动国际视野,正孕育再次焕发青春。

  深山“明珠”惊艳世界

  秋风徐徐,丰收的喜悦早已浸染大地。

  从山脚到山顶,金灿灿的稻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像一幅乡村油画般色彩明丽。

  榕江县计划乡计划村阳开苗寨朱老铺又在田间忙活开了,一束束收割下来的稻穗被他抡高,再用力摔打在谷桶壁上,一颗颗饱满的金黄稻谷似下雨般纷纷落了下来,噼里啪啦的声响敲打出最美的耕作旋律。

  狭窄的田间小路上,不断有村民们来来往往,或扛着农具,或挑着担,脚步飞快,爬坡下坎轻松自如。

  很质朴的生活场景,却莫名地让很多人觉得“惊艳”。

  今年4月,法国知名电视纪录片《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在法国电视二台开播,展示的就是阳开苗寨淳朴自然的生活场景,吸引了法国523万观众。

  在这部纪录片中,朱老铺和法国著名电视主持人弗雷德里克·洛佩斯、法国电影明星科洛维斯·科尔尼拉一起野外割草、稻田捕鱼、溪中逮虾、圈中喂猪。

  “就是我们很平常的一些生活,他们觉得很稀奇。”朱老铺说,摄制组来拍摄的两周时间里,他们都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刻意想去表现什么东西。

  而恰恰是这份“真实”,打动了相隔千山万水的500多万法国观众。

  “真高兴看到这么好的节目,壮美的自然景观,那里的人与最本真的东西相连。”

  “看了这期节目,我真正产生了去中国的愿望,去发现这个国家!”

  “所有的目光,所有的笑容,如此充沛的感情和泪水,我被深深感动了!”

  ……

  通过这部纪录片,阳开苗寨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传统村落迅速“走红”,吸引很多人前来寻觅最美丽的笑容。

  在黔东南,类似阳开苗寨这样宁静的古村落星罗棋布,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崇山峻岭中,点缀在阡陌交错间。千百年来,错落有致地演绎着“歌舞天堂、节日海洋、文化千岛”的村落文明。

  伴随着今天重重山门打开,这种承载着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的村落文明正汇聚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

  今年1月,贵州入选《纽约时报》全球最值得到访的52个旅游目的地,入选理由是苗家山寨和侗家山寨保留了不紧不慢的舒适节奏和最淳朴的真实感,黔东南正是典型代表。

  神奇秀美的黔东南拥有3922个50户以上自然村寨,其中有500个村寨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备选名单,有276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入选数量居全国地州市第一,占贵州省总量的65%,占全国总量的10.8%,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好、最具特色的地区。

  在这里,穿过一个隧道,跨过一座桥梁,就是一片阡陌田园、一个古朴村寨、一条清澈溪流,能够让置身青山秀水的游客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细细品味大美黔东南的静谧与乡愁。

  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是黔东南州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优势旅游资源,深山“明珠”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让世界惊艳。

  “十二五”期间,主打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黔东南接待游客达1.5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07亿元,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4%和28.7%。其中接待境外游客达102万人次,占全省境外游客的26%,年均增长18.6%。

  固“根”守“魂”留住乡愁

  曾经长期滋养在“寂寞深闺无人知”的黔东南,缘何正在成为国内外游客憧憬向往的纵情山水之地、返璞归真之地、追忆乡愁之地?

  “在当今这样一个完全工业化、技术化和现代化的世界,能看见黔东南这样经历了岁月变换,还保存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地方真是令人振奋。黔东南原生态、质朴的民族文化是人们为之神往的魅力所在,是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从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弗朗加利先生对黔东南的高度赞誉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千百年来,黔东南33个民族躬耕垄田,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这里有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里有鼓楼、花桥、凉亭、戏台、风雨桥、美人靠,凝聚着美美与共的乡愁;这里有镇远古城、旧州古镇、隆里古镇,蕴含着各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记忆。

  到过黔东南的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曾十分动情的感叹:“唯有黔东南才是最有资格称得上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文化!”

  正是凭借着“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这三大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黔东南旅游走向了世界。

  而面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黔东南又如何保持本真,让自己成为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是黔东南文化的“根”和“魂”,而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就在几千个古村落里。

  正是在这样的意识统领下,黔东南州非常注重固“根”守“魂”,留住乡愁,这也是黔东南入选的传统村落能占到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十分之一的关键所在。

  早在黔东南大力构建大交通网络,一寸寸挪开沉重山门的时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被提上了日程。

  这些年来,黔东南先后“诞生”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保护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使民族文化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去年2月,黔东南再次出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试行),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民族文化、民族工艺等保护和传承上升到立法层面。

  除了这些政策法规保驾护航,黔东南还通过房屋建筑实施“六改”工程;编制《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形成规划保护机制;编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传统建筑参考图集》,规范乡村建筑形式;精选启动点,示范带动其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创新技术推进苗侗民居工厂化建造等针对性强、富有操作性的方式方法提升传统村落保护能力。

  同时,该州通过实施“四个一百”工程(10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护工程、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拔尖人才扶助工程、100名原生态民族文化高级人才培养工程、100个原生态民族文化典型建筑保护工程),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评定职称级别,在大中专院校开设原生态民族文化专业,培养原生态民族文化人才和传承人,建设生态文化博物馆等,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保护传承和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机制,使原生态苗侗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就是保护世界性的文化遗产。”黔东南州州委书记李飞跃说,这些年,黔东南相继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保护措施,着力保护溪流、林草、山丘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文化元素,留住了美丽乡愁。

  “活态”传承焕发青春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既要修缮外在的“筋骨肉”,更要传承内在的“精气神”。

  所谓“精气神”,实际上就是传统村落必须是“活”着的,而非徒有其表。

  有专家表示:传统村落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双遗产”,具有物质与人文“双形态”,其保护利用应注重“活态保护”,见物、见人、见生活,激励村民自觉参与,激发村庄内生动力。

  从中,不难分析出,保护绝非原封不动,最好的保护是实现居民与建筑的良性互动,从而让传统村落能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地“活”在当下。

  今年7月,在西江千户苗寨召开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上,黔东南州州委书记李飞跃就表示,在当今社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必须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必须让承载这种文化的各族群众充分受益。

  而要让承载文化的载体传统村落“活”起来,既要在保护好建筑的基础上“留住原住民”,还需要以地方民俗为代表的乡土文化“活态传承”,需要针对不同村落特点探索不同的保护模式。

  在黔东南,这一方面已走在了前例。

  “生态博物馆+创意乡村”模式。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时光边缘的村落”的黎平地扪村,是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从2005年开始,地扪就以建设生态博物馆模式对本土进行保护和发展。

  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当地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和新方法。

  在这一发展模式下,经过多年探索,“发现乡村价值、重估乡村价值、输出乡村价值、重构乡村精神”的乡村建设新思路在地扪被提出,地扪村也由此从传统村落向创意乡村迈进,活力满满。

  除了地扪模式,在传统村落保护中,黔东南还有“互联网+乡村”的铜关模式等独居特色的保护模式,而最具普遍性的是乡村旅游模式。通过挖掘利用传统村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产业等推动传统村落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不断引向深入。

  在乡村旅游模式中,根据各村落的个性特点,又各有千秋。

  如雷山西江突出苗族文化,黎平肇兴突出侗族文化、从江岜沙突出树文化、丹寨石桥突出古法造纸技艺、台江长滩突出独木龙舟文化等。

  今年国庆,黔东南州推出“苗侗欢乐周”活动,在各县市推出了首届“牛崇拜文化艺术节暨国际斗牛标准赛”、“万人捉田鱼”、“苗侗山货大集市”、“独木龙舟主题活动”等系列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宣传推介蕴藏在黔东南众多传统村落中的侗族大歌、赛龙舟、芦笙节、摔跤节、斗牛节、吃新节等少数民族民俗节日活动和原生态的农特产品、旅游产品,引来游客热捧。国庆7天,黔东南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99.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06亿元。

  呼应10月12日至14日举办的2016年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今年黔东南州重点打造黎平县千户侗寨—肇兴村、侗族摔跤之乡—四寨村、侗寨粮仓—黄岗村、从江县生育文化第一村—占里村、榕江县侗族古建筑博物馆—大利村、丹寨县古法造纸之乡—石桥村、雷山县云端上的苗寨—南猛村、台江县独木龙舟之乡—长滩村、剑河县最美森林部落—基佑村共9个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示范村,通过实施村寨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精品酒店、改造精品民宿、开展村民培训等内容规划建设,全面唤醒这9个传统村落“活力”,使其重焕青春。

  峰会期间,肇兴、岜沙、四寨、黄岗、占里将作为主会场和分会场迎接四方宾客。

  不难预见,未来,黔东南州还将有更多的传统村落“活”力乍现。(作者:陈丹 熊诚 )

责任编辑:潘红【收藏】
上一篇:黎平县茅贡镇农户种出超级红薯王(图)
下一篇:黎平县夯实基础厚植优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