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常委领题调研、千名干部下基层·万件好事暖民心、乡村文艺理论宣讲队活跃基层、中小学幼儿园食堂统一配送、微爱助学、生育关怀基金、全县通报处理4名在娱乐场所闹事的干部……。
今年2月以来,发生在麻江县内的这桩桩事件,看似毫不相干,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纽带——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月21日,麻江县正式启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短短2个多月时间里,全县256个参学单位纷纷在自己的领域开拓出新局面,亮出了各自的新风气,带出了新气象。
5月的麻江,在一场场雨水的洗刷下,显得无比清新。
县委办公室书柜里,每个县委常委领导的台账被整齐地收纳着,上面不仅详细记载着每位常委在活动开展以来的学习、查摆突出问题、亲自督促整改等多项内容的次数或条数,还对他们办实事的个数、类别、具体事项、化解主要矛盾等有着详尽的记录。
不走过场,不再走马观花,从这些台账记录上,笔者发现,务实高效成了如今领导们做事的主基调。
“麻江县小,交通也很便利,最边远的地方也就一两个小时的车程,以往领导下去基本当天就回来了。”麻江县委办副主任陆忠成说,自打今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这样的惯例已被打破。
今年3月上旬,麻江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率队到各自联系村进行实地调研,这一停留就是两到三天,在这期间,他们吃住在农户家,深刻体验农家生活,倾听农民心声,并解决了道路硬化,集中修建猪舍,农户产业发展资金等多个问题,受到当地农民的肯定。
而事实上,到基层去蹲点调研,仅仅只是麻江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其中一种方式。为直面工作中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部分,该县坚持 “面对面”与“背靠背”相结合,采取深入基层调研访谈、开展蹲点调研、领题调研、通过“书记县长——群众直通交流台”听取意见、走访离退休老同志等10个方式征求意见,做到真听意见、听真意见。
陆忠成向笔者讲述的一件件小事,也让麻江县真听意见、听真意见的决心一览无遗。
在对自己及县委常委班子开展“四风”问题民意问卷调查时,县委书记贺代宏亲自设计,罗列了涉及“四风”方面的129个问题,不仅做到了面面俱到,每个问题还很有针对性。
据统计,目前,麻江全县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241次,走访离退休老同志123人,走访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4320人,开展蹲点调研172天,领导开展领题调研17次,听取意见建议996条,经梳理共查摆出“四风”问题突出表现79条。
为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该县及时建立了边学边查边改台账,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以整改效果取信于民。
与此同时,该县加强对行政收费、检查评比、会议文件、节庆活动、干部待遇、“三公” 经费、公车使用等方面的检查和清理整顿,加大对干部职工“摇号”查岗督效能活动。今年以来共开展摇号查岗16次,对11名国家工作人员、10家单位和35 家企业进行了通报,建立完善了相关制度272个,会议次数同比下降19%,文件简报同比下降23%,全县“三公经费”较上年减少32.85%。
“这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一次抓铁有痕的作风锤炼。”采访中,不少领导干部这样表示。
转变的不仅是作风,更多的是为民谋福祉的那份实干劲更足了。
“要从镇里请人下来解决问题,不用自己跑上门去,提前几天打个电话预约,就有人专门上门服务,方便不少。”在谷硐镇,新推行的群众工作预约服务机制备受群众欢迎。
“我给人家摆我的经验,人家也传授我他的经验之谈,大家伙平常的电话联系也多了,感觉一下多了很多兄弟姐妹。”在宣威镇光明村有着以自己名字命名调解室的乡村调解员王家成,过去虽调和了很多基层矛盾,但与同行的交流很少,通过县司法局搭建的交流平台,王家成多了很多新朋友,也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
除此以外,麻江县各单位也屡出新招,县教育局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原材料(肉类、果类、粮油类)统招、统购、统配、统送工作。团县委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开展“微爱助学”一对一爱心帮扶活动,帮助了38名贫困学生与35名爱心人士达成结对帮扶关系。供销社主动送化肥下乡。邮政局为留守老人、儿童送汇款到家。公安局推出手机十户联防举措。
每个细小举动的背后,都让群众感受到了新变化,得到了新实惠。
一个更加明显的改变是,这场活动进一步加快了该县的改革步伐。通过活动开展,麻江县明确了“12345”的发展思路,结合县实际,确立了农业产业园区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扶贫工作改革、合作社运营机制改革、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改革、信访协商机制改革、机构改革和行政区划改革等八个方面的重点改革任务,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数据显示,一季度,麻江县新签约项目5个,签约资金4.1亿元,新建和续建项目到位资金5.94亿元,新开工项目39个(其中亿元项目6个),续建项目48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形成更多的实物量,加快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陈 丹)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