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雷山“四个围绕”打造乡村旅游大县助民增收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10-28 16:58:09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近年来,雷山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和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建设旅游大州要求,加快“旅游强县”建设步伐,积极提升雷山对外形象,被中央电视台等60余家媒体誉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后,该县把旅游业发展定位为“中国苗族文化中心”来打造,使该县人民群众在发展旅游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实惠。仅今年“十一”旅游黄金周,雷山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8.8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36亿元,创历史新高。

  围绕促进一方经济发展旅游业。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该县坚持把景点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把“旅游强县”与旅游富民紧密结合起来,把看在景点、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按照省、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重新修编《雷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在总规划指引下,投资130万元先后编制了《西江千户苗寨综合性修建性详细规划》、《乌东苗寨综合性修建性详细规划》、《雷山县郎德苗寨旅游综合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规划,指导乡村旅游科学发展,避免破坏性重复性项目建设,保持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特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围绕造福一方百姓做大旅游业。该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中,给县域经济发展找准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旅游业的发展局面喜人,整体发展思路科学,优势资源有效开发,旅游特色把握准确,旅游宣传力度加大,雷山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旅游市场迅速升温,当地群众普遍受益。以西江为例,仅今年“十一”黄金周,西江景区7天共接待游客40.49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24亿元。新增“农家乐”接待户到100余户、宾馆酒店15家、个体工商户119户、旅游从业人员1200余人。该县从2005年零家星级宾馆发展到现在的6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旅游饭店为雷公山双庆国际大酒店、雷山大酒店,二星级旅游饭店有苗都酒店、圣城佳源酒店、金鼎龙酒店和西江黔森酒店,饭店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围绕文化品牌做强旅游业。随着旅游春天的到来,旅游发展格局也逐步走向成熟。并在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塑蚩尤雕像,打造成为中国苗族文化圣山和世界旅游名山,依托雷公山生态环境优势,建成集休闲、避暑、疗养、度假为一体的国家森林旅游胜地和发展健康旅游、体育旅游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保护繁殖基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培育基地;以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为重点打造看西江知天下苗族以及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中唯一走过的最具魅力村寨的苗族风情旅游名胜区。充分利用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召开给西江旅游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着力抓好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扩大全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努力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加强景区管理和秩序整顿,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完善功能,提高服务,启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申报工作,加快景区、景点旅游标准化建设,努力把西江景区、郎德景区建成5A级景区。将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休闲度假娱乐旅游名胜区;完善以县城为旅游服务中心,形成雷山“四区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

  围绕传承保护和挖掘利用民族文化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雷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具备世界级旅游景区条件。全县84%的人口为苗族,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中心”,苗族原生态文化古朴浓郁,多姿多彩。拥有“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群建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鼓藏节”和“苗绣”等13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县市。

  近年来,雷山县通过强力打造原生态苗族旅游文化,先后被评为“中国苗族文化中心”、“中国十大最好玩地方”、“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贵州省十大最具影响力风景名胜区”、“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丽小城”、“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等荣誉称号。西江也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乌东苗寨水系景观被评为“中国经典村落景观”等美誉,雷山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张旅游名片。旅游市场经济的进入,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尝到老祖宗的东西值钱的甜头,在政府的引导下,自觉地加强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雷山县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侯天智)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雷山:“五道防线”狠刹干部 “走读风”
下一篇:雷山县出台新规严管干部走读 党政主要负责人每晚须有一人驻乡镇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