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的方祥乡虽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公路几乎只通到村口,加之方祥各苗寨大都是依山而建,对80%的农户来说,运材料的车辆只能到村“车站”,从“车站”运材料到自家的施工地还需进行“二次搬运”,还得靠人挑畜驮。每匹马每趟能驮约300余斤重的东西,一匹马能顶4个劳力,由此“马帮”成为了村民搞建设的交通工具,也自然而然成了乡里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马帮”为新农村建设出力出汗的同时,也为“主人”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本村吴若思父子各撵上一匹马,他们不论家中有什么活儿,只要有电话要求用马拉货,他们就先放下家中的活儿去跟别家拉货。两匹马一天就能为他家创收400余元呢,一年他家不少于60000元收入。”平祥村村民侯天才细数家珍地道出“马帮”的创收。
“现在全乡上下掀起新农村、小康村创建热潮,日渐富裕起来的村民都在积极修房造屋,需要的水泥、砖以及粗砂、细砂等材料较多,附近村寨时常有人电话约我们‘马帮’去拉货,我们的‘生意’前景看好,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马帮’的贡献也非同一般,我的马儿功劳大大的,我要好好‘服侍’它。”陡寨村村民杨光富用手轻轻抚摸自己家的马儿说。
“嘀嗒……嘀嗒……”一串串清脆的马蹄声,在方祥乡的乡间小径上传得甚远甚远,在新农村创建中点缀出一个个七彩的音符……(李格林)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